“严格而合理”的规矩不影响个性发展
很多学生从华育中学、上海中学毕业多年后,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感慨最深的就是学校给了他们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个性的发展养成与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不矛盾的。 ”宋庆龄学校的袁老师接受采访时说。 “华罗庚在数学界作出了那么多富有创意的成就,可他在很多方面有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比如他的等号,上下两横永远写得一样长,所有的字母数字抒写非常端正,这些都是童年时期严格遵守书写规定的结果。 ”
曾有人采访了56位诺贝尔奖得主,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一段,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幼儿园或小学”。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学会睡前鞋子放整齐、自己的东西和朋友分享、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些不仅仅是习惯,更是一辈子受用的品质。这些规定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冲突。
在袁老师看来,在孩子小的时候,既要狠狠地抓学习习惯,还要鼓励孩子个性的发展。预习、上课专心听、做整齐的笔记、功课认真、订正错题、考前复习是宋庆龄学校每个孩子都必须熟悉的规定。在做好订正之后,每个学生必须讲出自己错在哪里,然后牢牢记住。袁老师说:“按照这样的学习规律做事,哪个孩子不进步? ”
【校长观点】
学校教育受到限制太多
对于学生家长林爻的吐槽,进才实验小学校长赵国弟表示,这也非常无奈。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原来学校可以做的事情都被限制的,现在都被要求禁止做,只能由家长操办。
“学校的责任是有限的,公办的学校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提出的建议、要求也是她个性化工作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违反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建议家长尽量配合。 ”赵国弟补充道,教师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站在一个合乎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如果老师的工作方式或建议确实违背教学规律、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的家委会等组织,和老师进一步沟通、协商。
“从一位普通的教育者的角度来说,面对这么多学生,没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在公办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安排,都符合《教师法》的规定。 ”赵国弟说,近年来,小学又将迎来入学高峰,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为40人左右。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在中小学校园里,部分老师确实对学生的学习用品、着装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这是学校和教师的无奈,也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培养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大部分都呵护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发帖的家长是一位新生家长,可能还没有适应做一位小学家长,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赵国弟提醒道,对于学校、老师的规范和建议,如果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做到,少数的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力配合学校、教师,帮孩子养成遵守规范的意识。将来,以后,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遵守企业的规范。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文章所写的问题是很多家长的共同感受,如今不少小学都要求一致,千校一面,没有个性和特色。在孩子上学前,希望孩子能快乐、健康成长,可进校之后,在日复一日的作业、考试、要求之下,家长也被应试教育裹挟进去,刚开始时还有些抵抗,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习惯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家长也成了学校的课外教师。 “不改变现在的评价体系,就不可能把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解放出来。 ”熊教授表示,单一的评价体系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目的是为了升学,把他们变为升学的工具。
【家长选择】
部分家长无奈选择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