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啥都有心劲儿了”
住房是民生之重,“安居”才能“乐业”,大规模建设保障房让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实现了安居梦想。统计数据表明,5年时间内,我国2600多万户城镇家庭住上了新房,近1亿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很多群众因为住房稳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江西抚州市利民南苑南区25栋2单元104室的徐显根原是粮管所下岗职工,一直住在粮管所的器材间。他摇头叹道:“以前谈不上过日子,下雨就漏,住的跟现在比是天上地下。”现在,徐显根在利民南苑做保安,730元一个月,“有房住,又有了工作,这几年我心里过得舒坦啊!”
受益于棚改政策,伊春市美溪区桦皮羌子林场居民李淑华去年住上了楼房。这个区将棚改与生态移民结合,先后撤并5个林场所和2个自然屯,以降低人的生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李淑华在内的1500多人搬到美溪区过上了城镇生活。
李淑华告诉记者,过去住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每到冬天,捡柴劈柴烧炉子,天天弄得灰头土脸。如今住上新楼,宽敞明亮,不用挑水、烧炉子,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也都方便了。平时她在建筑工地做饭,丈夫在工地干活,春秋季节还能上山采点野菜,增加收入。她说:“现在没事我愿意去广场扭大秧歌,锻炼身体,干啥心劲儿都足。”
50多岁的张建国和儿子2010年9月份住进了九江市螺狮山保障房小区58栋401室,37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让父子俩感觉非常幸福,“原来,十多个平方住了十多年,我对我孩子说,‘政府拉了一把,你也要努力,现在我们住得好了,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你要加劲工作,积钱娶媳妇安家。’”不善言辞的张建国笑了,他说儿子今年27岁,在外打零工,儿子总说买不起房子就没有媳妇,干着也没劲,现在他没有偷懒的理由了。
走进江西吉安保障房小区万家阳明花园,几十栋淡黄色的楼栋错落有致,到处绿草如茵,地面洁净清爽,小区内超市、幼儿园、公共健身场所样样齐全。刚下班回来的肖蔚牵着女儿的手急急地往家赶,今年38岁的肖蔚有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她说,加上丈夫以前的孩子,一家四口住在廉租房里,有点挤,但是,政府的好政策已经是帮了大忙了,再也不用为搬家的事与丈夫闹心了。“以前光搬家就五六次,每次都影响孩子就学,现在环境这么好,就是一门心思挣钱供女儿读书,希望她有个好未来。”
保障房的保障范围,保障房和商品房边界等问题,将根据社会不同建设阶段、区域实际情况等标准动态调整
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5年,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应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保障房的保障对象、保障方式,改进保障房建设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推进建立住房制度的保障房、商品房双轨制。
保障范围和方式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我国提出“十二五”末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达20%。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目标,也是充分考虑到各地可承受能力的目标。下一步需要明确保障房的保障范围,保障房和商品房的边界在哪,未来需要建设多少保障房、什么类型的保障房来满足需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张学勤认为,保障房的保障对象应该是以自身收入无力租赁、购买与家庭需求相匹配住房的人群。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可以判断的是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事实上,近些年住房占有的不均衡度在加大,有的家庭有几套房,有的一套也没有。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分析,未来至少在10年内仍然得以实物方式提供住房保障为主。理论上说,租赁补贴的适应性最强,享受住房福利的家庭选择住房的自由度最高,居民家庭收入变动后退出也比较容易。但租赁补贴方式为主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市场上的住房必须是供应充分的。从总量上看,目前城镇成套住房套数与城镇家庭户数比约为0.8:1。只有当城镇住房套数与城镇家庭户数比超过1.1:1时,市场租赁住房的供应才会相对充足。按现在的城镇住房建设速度,至少得10年后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