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与法  »  法语闲说

蔡成平:中国不具备“抵制日货”的能力

中国不具备抵制日货的能力

2012-08-28 11:25:18

  原因很简单,如果说中国经济是在走日本老路的话,也只是在走日本1980年之后陷入泡沫疯狂的那一段,而没有好好地学习日本1955年至1970年“黄金十五年”的经验。在这15年内,日本不但年均经济增长在15%左右,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两大支柱:一是在“产业立国”路线下,奠定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催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名企;二是完善健全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被誉为“一亿中流”的社会,中产阶级占据绝对主流,典型的橄榄球结构保证了社会的高度稳定。

  因此,说中国与日本差距30年或40年,都是不确切的。至于GDP超越日本就更不值得拿来炫耀了,正如日本不动产金融工学学会会长川口有一郎对笔者所言,“剥除房地产、股市存在的泡沫之后,一个国家的经济还能剩下什么,才是一国真正实力的体现”。

  中日最根本的差距就在于,中国没有日本那样扎实的产业积累和完善的社会制度设计。中国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从统计数字来看,的确处于“高增长期”,但中国几乎没有领先的技术革新,也没有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国的产业基础依然非常脆弱,中产阶级占主流的橄榄型社会更是不见踪影。这样的“高增长”完全不同于日本的“黄金十五年”。

  那么,中日经济相互依存现状如何呢?实际上,“合则两利”绝非政治口号,而是真实的写照。在中日经济互相依存的研究方面,很多机构和学者提出了很多数据,但实际上很难衡量谁更需要对方。如果没有了中国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日本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将不得不花更大的成本转战东南亚、印度甚至非洲等;但如果没有了日本的技术,中国的多数产业的生产线将无法开动机器。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中日间的“离岸生产”模式视为推平世界的推土机。

  从全球产业链来看,日本仍占据链主地位,扮演着基础性零配件生产基地的角色。而且,依靠庞大的企业财团模式让日企的海外扩张和生命力远强于欧美企业,中国数万家日企(笔者注:日媒认为约5万家,中国国家统计局显示约2.5万家)的背后集结着非常惊人的资本和技术力量,这种布局已经让日本在信息电子、钢铁、汽车等多个产业拥有可怕的话语权。

  就拿东风日产、广汽本田而言,虽然号称国产化率高达90%,有些车型甚至超过90%,但剩下10%才是关键性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是真正技术实力的象征。这些仍需要进口的零部件缺少任何一个,生产的汽车都无法合格出厂。在这些核心零部件中,有些可以在欧美寻求替代品,但大部分仍只能依赖日本。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汽车零部件上,全球几乎被日本垄断,无论是日系车还是欧美系车都不得不依赖日本制造。

  同时,在半导体、微芯片、发动机控件、ABS、安全气囊等高附加值零部件方面,日本均保持绝对优势。而为了防止技术流失,这些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几乎全部在日本国内,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由于生产这些零部件的企业停产造成供应紧张,曾将整个全球产业链推向断链的边缘。

  反观中国,虽然GDP已成为世界第二,但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与东南亚、南美等地几乎没任何区别,仍然只是处于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还是打工仔角色,而非发包方,存在很高的可取代性。准确地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是不存在的。走进日本的超市和商场,确实可以看到“made in china”的标签,但往往只是限于鞋子衣服、鼠标键盘等最低端的产品。

  就连拉动中国GDP的出口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装加工成品—全球市场销售”这一模式。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盲目抵制日本,只会损害跨国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行,伤害中国自身持续发展的潜力。

  • 相关阅读
  • 关于挪威废除死刑的讨论

      杀77人的挪威人布雷维克不仅不死,甚至仅有21年的刑期——平均每杀一个人只用坐不足100天的牢,这难免令人感觉不可思议。但正如挪威司法部副部长所言:“我相信所有的讨论都能够说明,我们拥有正...

    时间:08-27
  • 银行做慈善 请再给点力

      从资产规模以及营业收入来讲,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大型商业银行始终都排在前列,但在各种慈善企业排行榜上,始终都没有这些中资银行的身影。  在2011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显示,号称“全球市值第一&rdq...

    时间:08-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