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出现过成功的经济抵制运动,如1940年代印度甘地发起的抵制英国纺织品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成功的前提是有替代品,作为连居民身份证都是日本富士施乐生产的国家的国民,我们有什么底气发动所谓的“抵制日货”呢?
每当国内反日情绪高涨时,笔者心头总会不经意闪现出鲁迅先生1925年说的那句话,“国民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的‘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现在,应该更进而着手于较为坚实的工作了。”
近90年过去了,那些应该着手的“坚实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了呢?早在2005年,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长谷川庆太郎就毫不客气地宣称,“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他尖锐地指出,“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的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只能购买日本专利,引进日本技术。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意味着日本将越来越有能力在经济上控制中国”。
近9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看到国内充斥着几无意义的争吵,社会不公与两极分化让左右言论对立到难以调和的地步,举着“反日”旗帜就能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私产,苏宁打出的告示“停止销售日货”,味千拉面打出的横幅“100%港资,同族同胞,一样爱国”,实在像极了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
鲁迅对此也自是看得极为透彻,“我们现在所要使人愤恨的是外敌,和国人不相干,无从受害。可是这转移是极容易的,虽曰国人,要借以泄愤的时候,只要给与一种特异的名称,即可放心剚刃。先前有异端,妖人,奸党,逆徒等类名目,现在就可用国贼,汉奸,二毛子,洋狗或洋奴”。
“抵制日货”的“爱国者”们,请告诉世人,你们的勇气和底气来自哪里?只希望,若干年后,鲁迅的这些文字,真的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不再适用于今。那一天来得越早,则中国越有希望。(网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