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号限行”这个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民耳熟能详的词,今天重回舆论中心。
10月15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关于2012年9月“畅通北京绿色出行月”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将评估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可行性”,以此作为2013年保障交通畅通措施的研究内容之一。
近几年,为治理交通拥堵,北京市相继出台了“限购”、“尾号限行”等政策,报告提到的单双号限行如果实施,相当于意味着车主将步入“一辆车当半辆用”的严冬期。
“城市核心区‘治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多方合力,政府不能只在老百姓身上动脑筋。”在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刘莘看来,限行是一种“懒政”。“政府至少应该以合理的城区规划和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给大家选择多种交通工具的权利,不能靠‘限’、‘罚’来推卸责任。”
私家车主: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高远是北京一名普通的车主,从2008年购车以来,他越来越感到“一辆车不够用了”。几年来,“限行”虽然在法律意义上还属于临时性措施,但高远的感觉和近500万辆车的车主们一样,“限行”变得长久起来了。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曾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2010年年底,北京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治堵措施,开始实施限制购车和摇号购车的政策。同期,《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遇有恶劣天气、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可能引发严重交通拥堵情况,适时采取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
但截至目前,单双号限行还是“特殊时期的事”,目前实施的是“每周限行一天”的尾号限行制。
虽然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曾指出,政府限行举措已限制了汽车作为财产的使用价值,涉嫌侵犯车主物权。但在高远看来“尚可以接受”。而15日北京市交通委的《报告》,则令高远忧心忡忡。
高远开始考虑买第二辆车。“汽油,停车,保养,哪样不贵?”但接送孩子上下学、凌晨下夜班回家等一些“只能靠开车”的事儿,让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有类似想法的不止他一个人。在互联网上,“政府治堵,为何受伤的总是车主”成为网民普遍感叹。“昨天政府补贴让你买车,今天却说拥堵实行限行你不能上路了。限行始于奥运大家理解,奥运结束4年有余,限行一延再延,诚信何在?”网民“哥本哈根的眼泪”质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与和谐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山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城市常态功能已经不能正常运转的拥堵情况下,政府提出限行举措,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按单双号限行的原则只能作为一个特例,在特殊的时间段和地点谨慎使用。”他说,“因为这是一种补救性措施,实际上对市民的出行权,构成了一定侵害。”
“此外,限行一定要有可替代性的公共交通,而且公交要比较便捷。但现在北京的公共交通,还不能达到上述要求。”杨宏山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对私车“狠心”对公车“温柔”?
重新评估“单双号限行”引起的质疑不止于此。
“把公车先限了,把管制先废了,然后再来谈百姓私车的解决方案。限单双号,只能让北京的车更多、路更堵。”网民“serena9918”的评论,引来诸多赞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