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愿望虽好,但估计效果有限,因为治标不治本。一来制度分割、政出多门的现象不可能通过一个或者几个“通知”就有根本改变。二来上有政策必下有对策,地方上出于控制人口目的,或核实信息存在现实困难等原因,可能缺乏改变的动力。
新京报:那怎么才能彻底解决“办证难”问题?
穆光宗:从实质来看,“准生证制度”衍生的诸多问题在根本上是因为制度本身的不恰当设置。如果没有这样强人所难的对抗性制度安排,相关的交易费用、额外的生养成本、生命和健康的代价、父母和家庭的痛苦以及社会的冲突和不和谐都不会产生。反过来说,这制度不改变,靠一些“条例”或“通知”很难改变。
取消“准生证”考验政府智慧和决断
服务于人口控制的准生证制度的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和做法,其存废取决于一定的条件和环境。逐步取消准生证制度,并不是要彻底改变计生国策。
新京报:最近看你一直在发文章呼吁“取消准生证”。
穆光宗:对,我在文章中也说,就目前来看,“计生是最大的民生”这话一点不假,因为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权利和幸福。本来生育权,尤其是一胎生育,是每个家庭、每对夫妇、每个公民可以自由自主决策的私事,却因强制性计生政策的存在人为变成了“折腾证”“麻烦证”,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和为贵的和谐社会观相去甚远。
新京报:我们发现,在南京、哈尔滨等一些地方,对首次生育已经不再要求办理准生证,但这并未成为全国性的规定。现在全面取消准生证的条件是否成熟?
穆光宗:至少先废止首次生育的“准生证”利多弊少。第一,计划生育要体现人民本位的思想。十八大报告也提出逐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
第二,废止准生证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新京报的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点。认为“不需要”和“头胎不需要”的累计占到六成。在我国超低生育率持续多年的人口新时代,准生证制度控制人口出生的功能已经没有太大必要。
第三,废除准生证有助于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和有序流动,减少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市民化过程中的制度障碍和社会成本,有利于构建更和谐、更幸福的民生中国。
第四,废除准生证有助于杜绝这个领域的权力寻租行为、减少制度性腐败。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人口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障碍的公共服务。
而且,从几个地方的试点来看,也没有引发什么不可控的局面。准生证制度是特殊时期落实计生国策的举措,应该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逐步取消准生证制度,并不是要彻底改变计生国策。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不管是制度设计,还是试点经验,即便取消了“头胎准生证”,也能制约计划外的“超生”现象。
所以,可以从废止“头胎准生证”开始,考虑逐步取消准生证。什么时候启动,关键就看政府的智慧和决断。如果想做,推行起来没那么复杂。
■ 现身说法
取消“准生证”增加了幸福感
身为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顺利出生,然后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人生一大幸事。
我所在的城市是南京,这里已经取消了办“准生证”的繁琐手续,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由于取消了“准生证”而带来的幸福感。
我和丈夫都是南京本地集体户口,怀孕期间除了定期产检,不涉及其他行政方面的手续。孩子出生后,办理出院手续时,所在医院产科人员会详细交代医学出生证明的办理要求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