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要求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在这个规定的基础上,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本地的公车配备规定,但基本思路都是按照单位和领导的级别配车。
“我们赋予公车太多东西,无形中增加了严控公车的难度。”叶青认为,不少民企老板放着正规车牌不用,一定要花大价钱、冒着风险用军牌,这种不正常现象,折射出了公车代表的特权意识。
公车改革关乎政府公信力
像严查酒驾那样严控公车,就一定能把公车管好
叶青介绍,从1993年广东东莞沙田镇试点公车改革至今,20年来各地开展公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实践探索各具特色。“总结、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推动公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制度,步出‘深水区’,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目前各地较为成功的车改试点大致为三类模式:
以广东珠三角为代表的公车货币化模式,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
以昆明为代表的公车集中管理模式,其措施是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各区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
以杭州、温州等为代表的集中管理+货币化模式,取消单位的公务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
“杭州车改,可以节约1/3的费用。”叶青认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杭州的车改模式比较有优势,更能够发挥减少公车数量和防止公车私用的作用。
在严控公车私用方面,广州等许多城市的公车都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一旦出现违规行为,系统可以及时报警提示。新疆沙雅县则为每辆公车贴上“公务用车,敬请监督”的“公牌”,附有监督电话和车辆编号。
“酒驾车辆没有任何标志,但最终还是被控制住了。如果我们能像严查酒驾那样严控公车私用,就一定能把公车管好。”在刘尚希看来,现在公车改革不是缺少办法,而是缺少决心。“严控公车不仅是节省政府经费那么简单,如果公车总是成为特权的代表,成为官员占公家便宜的途径,那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将面临极大挑战。”刘尚希说。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