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2-09-10 11:23:59

  在我的朋友圈中,集官员、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当数张中山先生。他曾是县委副书记、地区文化局长、《商洛日报》总编辑,又有高级编辑职称、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先生是商州山中农家子弟,为人坦诚,襟怀若谷,率性本真,甚有风骨。他的部下说他有“虎气”;文化界的朋友觉得他“儒雅”;商洛军分区原政委杜灿称他是“仁兄、良师、益友”;新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边江认为他身上“有一种特殊魅力”。苏东坡题庐山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张中山先生,此言可谓当之。

  三十年前,我到商洛为《陕西工人报》副刊组稿,在“四围山色一城低”的商州城中,寻到了中山先生。当时他主政地区文化局,访他时,他一编在抱,正在专注读书。我心中默语:“好一个读书种子!”他抬头见我,即抱歉,推书,泡茶,促膝而谈。观先生语无俗言,言无俗韵,遂定交。此后,鸿雁传书,往来既多,关系乃日益密切。他常为《陕工报》写稿,皆见鸿学与博识,亦多得读者口碑。倾听他的谈吐,编辑他的文章,是一种精神享受,享受既多,我便得出了两个字的评价:硕学!

  先生生性聪颖,雅好读书,孩提之时,便好学好问,其师曰:“孺子可教。”中学时,依他自己的说法,就是“疯狂地读书”,如是者六年,便渐见秀出。甚至在高考时,当时正处在困难时期,他三天只吃了两顿饭,枵腹而强登比试之场,考上了大学。他是家乡的第一个大学生,至今仍为乡里美谈。在陕西师大中文系得名师教导,又兼本人孜孜不倦,求索于学海,四年下来,已卓然特出,同侪相语曰:“中山乃学者坯子!”

  先生行事低调,不事张扬,便屡为人所误,不知他是钓鳌客,而以为是貌若寻常行路人。几十年间,先生角色几经转换,始而为行政官员,继而为文化官员,又继而为新闻官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文章发表渐多,文论又多学术水准。因其有硕学作基础,底气十足,遂使心之所虑,何向不济!入仕途,而成官员;战文场,而成作家;搞学术,而成学者。只因未见咥出“大活”,遂有人调侃,说先生是“四不像”。当行政官员不像;当文化新闻官员不像;当作家不像;当学者更不像。他常自嘲:“平生荒唐少心计,当官治学两不成。”似乎成了“万金油”,说其有用,处处可搽;说其无用,处处都灵。

  殊不知这种“不像”,却掩盖着“真像”。作行政官员不像,以无官架子亲民也;作文化新闻官不像,以愈内行而愈谦抑也;当作家不像,因其务本职而少暇于文也;当学者不像,因其所述颇多而尚未成帙也。他的“四不像”正是“四像”。商南县政协一位老领导就说“张中山干啥像啥”。

  作行政官员,民情吏情皆熟,政策理论水平不凡,公生明,廉生威,又掌握灵活性,大有政德。文革中,他总结“商南县小李园村纠正错划成份”的经验,被省里作为典型推广。且莫小看此举意义,在那“成份至上”的年代,这种类似“踩红线”的义举,全活了多少良善!八十年代他作了县委副书记,主管统战落实政策,不仅及时纠正了一批遗留的冤假错案,而且大胆解脱了一批参与文革群众运动的干部,促进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故而颇留口碑。有些事他也敢“独断”敢担当。那时候自行车是紧缺货,没有关系后门是买不来的。他就命令县商业局将进回的600辆名牌自行车,全部分配给农、林、水、牧、科、教、文、卫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党委、政府部门一律不准争购。一位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家属子女户口“农转非”,长期解决不了,他就对有关部门说:“这是个案,别人不能相比。我签字,特批。”更有趣的是,县里接待一批来秦岭山区考察的法国专家,席间他竟和人家大谈法国历史文化,使老外十分惊喜,对翻译人员说,没想到中国山区一个县级官员,竟然对法国这么熟悉,还以为他是留法学生。可见中山先生的文化修养,这也是他的风度。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