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能人能项

商洛:从病秧子到世界武术冠军

商洛:从病秧子到世界武术冠军

2012-12-21 09:50:46

年近七旬轻松朝天蹬

  风刮倒变拍断砖

  1965年,年仅20岁的王义龙被招到西安五二厂当建筑工,专干挖地基、拉砖的重活儿,他吃苦肯干,但由于身体单薄,只干了三个月,就因劳伤住院了。出院后,厂里觉得和他一起来的这批工人忠厚勤劳,就将他们派到冶金部第十三冶金建筑公司山西工地。一次正在施工时,一块砖头正好砸到了王义龙头上,他当场就休克了,工友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抢救后才再次死里逃生。经过一次次磨难后,体质羸弱的王义龙不得不重视起身体锻炼来。在锻炼的过程中,偶然结识了当地的一位武术高手王振山,王振山当时40多岁,专习少林、太极拳。但当王义龙登门拜师时,却被王师傅当场拒绝了。王师傅认为他体质太差,不是个习武的材料。可王义龙并不甘心,每当王师傅习武时,他总跟在身边观看练习,日复一日,从不懈怠。时间久了,王师傅被王义龙的勤奋与执着所感动,欣然地接受了他的拜师请求。一段愉快的师徒生活之后,王师傅觉得王义龙肯下工夫,进步大,就将他引荐给太原武术名师闫常老师。闫师傅见王义龙忠实厚道,就决定将多年习练的绝活铁砂掌传授给他。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习武的人讲究“以意导气,以气运功”,形神合一,闫师傅从基本功教起,让他扎马步站桩,“练意、练气、练身、练功”,至于铁砂掌则是每日必修课。两年过后,终于练就了一身硬气功,一掌下去手可断砖。“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练拳不练腿,一辈子白日鬼”“练拳不练腰,一辈子艺不高”。习武的人需要特别能吃苦有毅力还得有悟性,在师傅的悉心指点下,,王义龙“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几番易筋拔骨之疼,短短几年功力大进。后来他又为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所吸引,坚持习练不辍,终使武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王义龙表演太极扇

  痴迷太极成高手

  上世纪80年代初,王义龙学有所成,从山西回到山阳老家。回家之后,已近不惑之年的王义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毅然到洛南卫校报考药剂班进修,卫校毕业之后,他在漫川医院先后做过收费员和药剂师,后又通过自学考入了北京振兴中医学校。通过三年的刻苦努力,顺利地获得了大专文凭,学成之后在家乡医院做了一名外科手术医生。“一般的阑尾、腹部手术,我都能做。在当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我一天做过27例结扎手术。没想到一个练武的粗人,竟然从事起这么高尚的职业。”

  作为医生的王义龙在当地虽小有名气,但由于每日坚持练武,他的武功在当地更是声名远扬。那时,国内正兴起一股武侠热,少林功夫已名扬天下,因而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一拨接着一拨。但他尊崇师训,始终不愿收徒。直到80年代中期,武术被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而广泛开展之后,王义龙才正式开始收徒,相继收了五、六个徒弟,主要传授少林功夫。在收徒传艺过程中,他特别看重人品武德。有两个徒弟令他记忆犹深,一个是令他最遗憾的徒弟小刘。小刘主动找上门,请求收他为徒,王义龙一看这是个习武的好胚子,悟性也高,很想收他为徒。但当问到小刘为什么要学习武术时,小刘顺口而出:“习武可以打人。”这一下子使他打消了收小刘为徒的念头。当时他深感遗憾,毕竟好师傅轻易遇不上一个好徒弟啊。也许是缘分未尽,20年之后,当小刘再次找到王义龙请求收他为徒时,看到站在面前地这个中年人已历练得稳重踏实,王义龙就顺利地答应了下来。由于小刘一直锻炼勤奋,悟性又好,所以进步很大。另一位令王义龙感到可惜的是他的侄儿,侄儿不仅悟性高,而且练的也是最好的,只可惜半途而废,如今已不练了。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