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告诉记者,对于女性来说,汉时已有专门的内衣——齐裆。汉武帝时以四带束之,名曰袜肚,至汉灵帝赐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曰齐裆。以蹙金彩帛为之,上缀四根系带,两根系结于颈部,两根系于腰上。也就是后世抹胸的前身。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许多文物中,有不少纺织品,其中就有素纱单衣、锦袍等。
单衣其实就是衫子,衣服博大穿着轻松,没有袖端,穿着方便。通常以轻薄的纱罗为之,制为单层,不用衬里。衫子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最初的贴身内衣,逐渐演变为内衣外衣兼顾。
犊鼻裈类似平角短裤
黄强表示,春秋战国到汉代,社会上层人物因为传统审美观念,仍然保持着宽襦大裳的服饰习惯,只有军人和下层人民下身穿裤而不加裳。当时上层社会以穿裤为耻。
汉代已有了有裆的裤子,如犊鼻裈之类,有裆裤是短裤,而大多数长裤则是无裆裤。一般来说长裤属于有身份的阶层所穿,短裤则属于下层社会老百姓所穿。如果不穿裤子则穿裙子,与无裆裤一样,裙子贴身而穿,就是内衣。
为什么有裆裤先在低下层人民中间流行?黄强认为,一方面劳动人民需要以苦力维持家庭生活,服装的磨损较大,必须穿粗布装,夏季甚至裸身不穿衣裳;另一方面因为经济的困窘,不能像贵族添置多种服装,只能以单一的服装来劳作,因此发明了有裆裤。
所谓犊鼻裈,形似犊鼻,较短,为一般农田中操作者所用,尤其是南方的水田中操作者穿着为多。对于犊鼻裈的形制,以三尺布(大约合现在的70厘米)裁成不需缝合的短裤。也就是说,犊鼻裈实际是一种形状像犊鼻的短裤,从汉代反映犊鼻裈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它的形状。当时主要是低层社会群众的内衣,尤以在水田干活的农民为多。因为是低层劳动的内衣服制,当司马相如穿着犊鼻裈,袒露上身,当街卖酒时,如同一个店小二,让富有的老丈人非常丢面子。
黄强说,从形制分析,犊鼻裈类似后来的平角短裤,即通常人们说的大裤衩子,一般中老年多喜穿平角短裤,宽松肥大,而年轻人则倾向于穿紧身的三角裤衩。也有人说是沙滩裤,但黄强认为沙滩裤有松紧,还有短裤管,平角短裤无裤管,过去大裤衩子主要采用系带,无松紧带,形制是平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