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词意也无需再作解释。现在笔者将其借用到我们设身处地的书画鉴定这个特定中来行业,纯粹是因为这个词所表达的原意义与本文所要重点说明的内容在表象与本质上均有可比拟性。因此,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名家书画作伪活动的动机、炮制手段、操作程序、抛售策略乃至于仿制品的成品模样等等,为书画鉴藏界朋友们的书画辨伪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书画鉴定意义上所谓的“克隆”,较接近于书画教育活动中的专业术语——“对临”。“对临”,意即对照著书画作品的母品原作或印影件原原本本地写或画出来,它是学习书画技艺过程中最为通用的“临摹”手法中的一种,曾被古今业内人士认为最为行之有效的打基础阶段的学习方法,但“对临”的初衷应该说是与书画作伪并无关连的。而“克隆”则不然,它是当今书画造假之徒有意识,有步骤,以欺世盗名、谋取暴利为首要动机的炮制名家书画赝品的阴谋活动。可以说“迷惑他人”“使消费者上当”是它的终极目标,只要造假者在暗中所实施的该举动一时不被觉察出来,“克隆”某名家书画的活动将会在若干时间段内变着花样无休止地进行。如今,被“克隆”类型赝品蒙骗过的人已实在不少,他们中既有普通的书画收藏爱好者,又有书画创作和理论界的专业人士,甚至于还有平时眼力不错的书画鉴定家。因此,书画“克隆”作伪是当今社会上健康书画鉴藏力量的“心腹之患”,如不将其彻底的从全方位进行揭示,其危害将是无法估量的。
在现实中,同样是属于“克隆”性质的作伪,但由于造假人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和作伪者“策划理念”的差异,使得流到社会上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诸多“克隆”性质的作品会有各式各样趋大同存小异情形下的相应类型,它们对不同的书画鉴藏者所产生的迷惑度也有相对的“厚此薄彼”之处。为了摸清书画“克隆”作伪的炮制规律和成品类型,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对其作了一些跟踪探查与类别分析工作,现总结出它们常见的主要类型如下:绝对“克隆”、相对“克隆”、更名“克隆”和变态“克隆”。
(一)绝对“克隆”
绝对“克隆”,是指造假者就像“复影机”一样将某位书画名家的某件作品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有的甚至于连赝品的外围裱件都力求仿得与原作的一模一样。从造假的数量上看,炮制者针对某一母本有的仅“克隆”一张,有的则“克隆”好几张不等。总之,它是现时市面上最为常见的且极具欺骗性的名家造假方式。操作人一般具有较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们有的本身就是水平不差的职业书画家),当然他们也会在事先投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揣摩演练的准备。这一类型的赝品一经“克隆”面世,只要造假者确实如上述所说的“修炼有方”的话,一般可以使伪作达到行话所说的“乱真”境地。在母本原作不露面;一真一赝作品间不存在作比照(货比货)可能的前提下,大多数人是看不出伪作破绽的。据说当年张大千就是这样的一位传奇“克隆”高手曾购进一些宋、元、明、清时期的名家画作,暗地里进行绝对“克隆”手法的操作(他还擅长其他手法),然后便将真迹藏起,把仿品卖出。结果连吴湖帆、黄宾虹等这些当时书画界的顶级鉴藏家都看走了眼,以至于现在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至今都还收藏着他制作的名画“克隆”本。现在我们所处的年代比起张大千生活的时期无论是人的聪明才智还是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都要高出许多,书画作品的“克隆”技术没有任何理由不会有教大的长进。不能不说的是,在近现代名家书画的“克隆”造假术这一“潜在”的特定领域,某些炮制者的实际操作水准确实已臻于令人难以置信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