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前进口酒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本人曾经发现下游的分销商,拿着他的随附单做假酒,自己在上游却无法控制。这是他最终退出该领域的原因之一。
拉菲方面也做了一定努力,比如它的防伪标识,据业内人士说精密程度堪比印钞,绝难伪造。结果,拉菲的空酒瓶在国内价格暴涨,高达数千元,出现真瓶、真随附单、假酒的局面。“况且那些假拉菲,本身也是不错的酒,就是不如拉菲那么值钱而已。灌进去,一般人也喝不出来。”几位业内人士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很常见的方法,而且是在国内完成,与国际市场无关。
然后,就是终端市场上发生的故事,让人啼笑皆非。林国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一位朋友是上市公司老总,在他这里喝到真拉菲,却以为是假的——因为他对“拉菲”很熟悉,几乎天天喝。
归根结底,拉菲的生产能力不足以应对中国暴富阶层的狂热需求。此类名庄保留传统酿造方法,每年产量有限,不能也不愿针对价格上涨扩大产量。因此偶有媒体报道,法国人面对暴富而狂躁的中国消费者,会表露出某种困惑。而中国人也能从这种困惑中,读出某些“羡慕嫉妒恨”的意味来。
不过,这种狂躁最终会被理性冲淡。据林国平观察,国内消费市场的“拉菲热”已渐渐退潮。“大概是从去年年中开始,拉菲不像之前一两年那样被人追捧了。人总是有理性的,一些老总也会问自己,何必呢?通过复杂的渠道买到拉菲,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现在拿一瓶玛歌、木桐出来招待人,也会不觉得丢脸了,而价格只是拉菲的几分之一。”(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