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述说法,《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到的多位酒商大多不置可否。他们都指出,核心问题有两个:其一,国产葡萄酒在质量上还无法与进口葡萄酒竞争。一位义乌酒商说,欧洲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班上的免费赠酒,价值不过2欧元一瓶,但如果和价值人民币100元的国产酒放在一起,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成本低得多的进口酒。
其二,消保委的计算中,并未显示利润的真实分配。一瓶葡萄酒到岸,算上运费、保险、关税后,价格就翻了一倍,此后是各级分销商的层层加价:总代理需要8%~15%纯利润,二级和三级分销商要求40%~60%的纯利润。如果最终是进入酒店饭店等高消费场所,要求至少有100%的纯利润。如此这般计算下来,一瓶最普通的原装进口葡萄酒的国内售价已比原产地售价高出了7~10倍。
整个链条中,获利最丰厚者,却是最终端的酒店饭店,这恰恰是葡萄酒消费的“中国特色”,证明进口葡萄酒远未像国外那样,是日常消费品,而是排场、应酬的副产品。除酒店之外,零售、超市一类终端,几乎对进口红酒销售量不起作用。正因如此,一位温州酒商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认定,“别看温州人炒红酒的多,但温州的红酒消费是全国最理性的。因为温州全市通行的惯例,客人可以自带红酒去饭店,这样一来,任谁都没法胡乱加价了。”
而在温州以外,以高档酒店为终端的销售机制,直接拉动了拉菲在中国的价格狂飙。
至于“谁在酒店消费拉菲”,《中国新闻周刊》先后采访的近十位酒商都是近似的反应,往往会笑笑说:“你懂的”。
而所谓“买的不喝,喝的不买”,则反映的是礼品需求、高端饮用、招待消费的逻辑。有一位酒商甚至认为,拉菲近期价格下跌,和国内房地产业萧条有一定关系,“只有暴利行业的人才消费得起,成箱成箱地喝拉菲。而且,也只有他们需要上下打点关系,像喝啤酒一样喝拉菲。”因此,当房地产业整体向下,意味着最终的需求萎缩,价格下降在所难免。
狂躁终将让位给理性
据众位酒商回忆,红酒在中国变热,是近五到八年的事情,而拉菲的身价扶摇直上,则是2009年以来的现象。在旺盛的需求下,“现在国内十瓶拉菲里大概九瓶是假的。”国际葡萄酒协会亚洲分会理事长林国平博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林国平是常住中国大陆的新加坡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杭州葡萄酒文化中心理事长,几年来也曾多次应当地富商要求,通过私人渠道在国际市场上为他们购买拉菲酒。他回忆说,自己会找到一些离中国比较远的朋友,商量能不能转让一两箱。这时候,他还要考虑对方国家的税务状况。因为各国对拉菲这样的奢侈品都征高税,如果对方公司没有退税的出口权,转售这批酒的话,中国这边的成本会大增。
而目前的现实却是,全世界都在搜集拉菲卖往中国,流通渠道非常混乱,即便加了两个国家的关税,多重运费,居然还有钱赚。
事实上,拉菲只是法国五大或八大名庄之一。此类名庄都只管生产,销售则是通过公开市场。因为走俏,酒商往往只能买到几年以后的期酒。如果拉菲酒庄单方面大幅度提高售价,其中国以外的市场,尤其是传统的欧美市场将难以接受,从而会去选择其竞争对手酿造的酒,这是拉菲酒庄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拉菲的价格狂飙、炒作,主要集中在与中国相关的流通管道之中。而针对拉菲的造假行为也层出不穷。理论上,一瓶葡萄酒完成生产过程,或进入中国海关之后,要有《酒类流通随附单》(简称随附单)。它是酒类产品的身份证,在流通的整个环节中,必须填写该批酒的来源、品名、数量等内容。但在整个流通环节中,主要是依靠行政部门的抽样执法,其效力有很大局限性。况且,“随附单为真、酒为假”的情况更是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