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人

陈丹青:真的淡泊别弄艺术

陈丹青:真的淡泊别弄艺术

2014-07-23 11:17:18

来源:羊城晚报

  陈丹青:那是客气话,诸位听不出:丧失兴味,只因当今好小说太少太少了。另一问题,是你十几岁死心塌地读过的书,影响一辈子,说的难听,是偏食症,说的好听,是口味刁。但我读书并不为了绘画,只因喜欢,你掉进一部好作品,什么念头都没了。

  小学时读到英国小说《流浪儿》,哭得直打嗝,后来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之前所写的短篇集《顿河故事》,毛发直竖。14岁借到托尔斯泰长篇,根本忘了这是小说。你要知道,孩子看艺术,全部是当真的。日后我记住了故事与人物,同时,请注意:也一句一句记住了作者的笔法。童年记忆,等于下载,成年后复读,逐渐明白哪句是修辞,哪里是匠心——和理论完全无关,但和写作有关:多一字或少一句,段与段的排布,用词的分寸,还有,轻重与节奏,等等。

  我不是在说旧俄小说的影响。但是好画,好书,处处教你知道什么叫做“好”。知道什么是“好”,也就知道了怎样便是“不好”——结果呢,弄得我如今不爱读小说。

  再一个问题:出国后很快明白一浅一深两件事:前者,原来小时候读的全是译本。这还要说么?可是闭关锁国的荒谬之一,是小孩捧着译本,居然以为外国小说“就是这样的”。于是后者来了:自从稍微识得几句英文,猛然醒悟,译文不可靠,甚至不可信。我不喜雨果,《包法利夫人》也不很掉进去,现在想想,法语讲究修辞,哪里译得出真味?巴尔扎克与梅里美的好,也才大悟,那是傅雷译得妙,译得妙,其实是傅雷的中文好,真的巴尔扎克梅里美,可就另说了。海明威的简洁,到你果然会几句美国大白话,也才发现译得太雅,一来一去几句话,搁美国人嘴里,不是汉译那个劲儿。

  这是足够沮丧的事。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汉译(我读过同一作品民国译者的译本,多达三四套)如此耐读?我无法回答。俄国式的写实主义(好啰嗦,又好在啰嗦)可能在转换语言、丧失语感后,仍有他骨架皮肉的好。

  • 相关阅读
  • 名人外传:梵高与阿尔小镇

    在古典主义画派大师们的眼中,印象派画家群体里的马奈、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德加、塞尚等人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懂艺术,一群胡闹且浪费颜料的年轻人,对他们的作品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为了能完整...

    时间:07-23
  • 二高一陈:开创国画革命的一代宗师

    翻开近世岭南画人的长卷,“二高一陈”是人们无法忽视的一组名字。它如同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划破了晚清死气沉沉的画坛夜幕,开创了一个属于“新国画”的时代。  “二高一陈”,...

    时间:07-23
  • 20余幅画作再现李津真性情

      ...

    时间:07-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