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募集后,短短30多天便吸引接近11亿元的资金追捧认购,创下国内单只私募产品募集规模的新纪录。彼时正是公募基金经理过档私募基金的高潮期,一时间“私奔”成为基金业的热门词,而阳光私募更是凭借2009年的突出业绩在2010年开始膨胀式发展。
然而一年后,李旭利却以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理由”结束了在重阳投资的工作。 2010年10月25日,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重阳投资首席投资官李旭利先生由于身体原因和自身安排,已于近期辞去公司的职务,正式离开重阳投资。”
消息一出,上海基金界如炸锅一般,公募、私募以及媒体都在猜测李旭利在此时选择离职的原因,一时间各种传言甚嚣尘上。面对各界询问,李旭利表示,自己离开是因为“身体一直不太好,比较累”。一个月后,关于他被监管层调查的传言便在坊间流传。直到去年8月下旬,李旭利证实被上海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刑事拘留。
2010年下半年,上海证监局发起对交银施罗德基金另一位出走私募基金经理郑拓的调查。调查人员顺便将该基金公司其他人员的电脑亦带走调查,而李旭利早于一年半前辞去交银施罗德基金投资总监一职。
据悉,证监会稽查部门对所带走电脑过往交易记录进行逐笔检查,在调查李旭利个人账户的过往交易记录时,将其与李旭利所管理基金持仓详细比对,其中有多笔确凿的“老鼠仓”行为。基金公司“老鼠仓”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基金经理等,在以基金资金拉升某股前,先用个人资金在低位建仓;待某股价格被拉升至高位后,个人部分先卖出获利,李旭利采用的获利方法不外于此。
监管部门在发现上述交易记录后,随即开始从资金流追踪,发现该笔资金在2009年2月前后转至外地一位营业部负责人名下。经过调查得知,该账户随后大举建仓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上亿元。上述两只银行股,在被该账户买入期间表现不俗。工商银行自2009年3月开始的每股3.65元,一路上涨至当年6月底的5.5元左右,涨幅达到50%;建设银行同期亦从每股4元左右上涨至6.5元,涨幅甚至超过60%。
至此,整个案情得以被查清。
分析
“老鼠仓”是基金业顽疾,在业内并非秘密作案人员通过指令他人账户进行交易
对于“老鼠仓”行为,取证难,获得证据后定罪也难
基金业发展一直面临基金管理人和监管部门的博弈。市场多个主体之间,相互勾结,交换利益,损伤投资人利益的行为层出不穷。
“老鼠仓”可以说是基金业的顽疾,这在业内并非秘密。近年来,基金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屡屡被查出,操作方式亦更为大胆和直接。监管部门也加大查处力度,频繁派出大批次调查人员调查。
对“老鼠仓”行为的取证很难,而获得证据之后,定罪的难度同样很高。很多从事“老鼠仓”的人员熟知法律条文,一般不用自己及家属的账户直接操作,而是通过指令他人,用其他账户进行交易,在认定是否授意他人进行交易方面存在困难,除非取得直接证据。此前,“老鼠仓”的违规成本仅限于罚没所得、罚款、市场禁入等行政处罚,这难以遏制抱有短期获利心态的基金从业者。
如景顺长城原基金经理涂强,通过网络下单的方式,操作亲属开立的两个证券账户从事股票交易,先于或与涂强管理的基金同步买入相关个股,先于或与该基金同步卖出相关个股,非法获利37万余元,被取消基金从业资格,除没收违法所得外,另罚款200万元,并终身禁入市场。
长城基金原基金经理刘海,被查实通过电话下单方式,操作妻子黄某账户先于刘海管理的债券基金买入并卖出相关个股,为黄某账户非法获利13万余元,被取消基金从业资格,没收违法所得外罚款50万元,并罚3年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