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时之内,香港卫视执行台长杨锦麟从一个“受害消费者”变成了“恩将仇报者”。
他网上自述在杭州打车“被宰”,却因副市长向其道歉,遭遇了网民的批判声浪。事件发酵十天后,他首次接受专访,直面此事的网络声浪。
“事件虽小,但我遭遇的所有声音,如实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的仇官心态。”杨锦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在普遍仇官情绪下,我没什么可炫耀的”
11月16日上午10点33分,杨锦麟连发5条微博,自述在杭州萧山机场“打的被宰”。
“杭州萧山机场出租车管理无序,价格昂贵,刚刚问了一辆自称特殊价码的出租车,司机问了目的地,开价350元,好家伙,这应该是全世界最贵的出租车价码。”随后,他不得不选择了一辆要价200元的出租车。“可见,此类现象已经在杭州萧山蔚然成风久矣。”
此事迅速发酵,引发媒体关注。大多数网民一面倒地同情支持杨锦麟,指责“宰客”司机。
但当晚,原本是“受害者”的杨锦麟突然成为众矢之的。起因是,他接到了杭州市张副市长的电话,“他向我今天的遭遇表示道歉,也希望借此机会认真整顿运管问题”。
虽然杨锦麟表示,对副市长致电“真有点不知所措”,但众多网民立即倒戈,批判他是“特权者”,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骂其“狗仗人势”、“不是东西”。
“这是典型的特权思想在作祟,若是一个普通人,被黑车宰了也就自认倒霉。可是杨锦麟没有,因为他是“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记者注),是名人。他觉得自己就该与众不同,他的权本位思想昭然若揭。”网民“后宫嘉利”批判说。
中山大学传播学副教授张志安认为,这一舆情现象的形成,主要源于网络普遍的仇官情绪。“虽然这中间有杭州媒体的介入、信息的误传,但最关键的因素是网民结构性的仇官情绪。任何事件中,只要有权力沾一点边,就会引起人们对特权的质疑。”
据报道,杨锦麟发微博的当天,杭州市委书记就给运管部门下了批示,“要求尽快处理、及时反馈”。
“杨锦麟根本没通过管理处投诉,副市长打什么电话,调什么查?一切按程序来就完全没问题,大家反感的是特权。”浙江电台主持人鲁瑾在微博上说。
但杭州市运管部门坚称,并非给予杨锦麟“特别待遇”。虽然杨本人没有投诉,“投诉案件的来源有很多种,既可以来源于乘客本身,也可以是媒体反映情况。”
对于“炫耀特权”的骂声,杨锦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应说:“在普遍的仇官情绪之下,这件事对我来说没什么可炫耀的。”
“杨锦麟只是一个符号”
“我遭遇的事虽小,但中国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官民对抗、群体性聚集事件,大体都是由人们下意识的仇官心态诱发的。”杨锦麟说。
他关注到,近年来我国政府官方和民间存在两个话语体系。“政府的公信力持续受到民间社会的质疑,众多网民对以权谋私、走人情、靠关系有恶感和排斥,甚至对官员整体形象都有下意识的抵触。”
“实际上我们也知道,绝非所有政府官员都一无是处,如果是这样,社会早就不能正常运行了。但民间批判质疑的声浪一直不小,这一社会学现象值得关注。”杨锦麟说。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解志勇一语中的:“主要责任还是在政府。如果市长对每一个受害者都是这样道歉,估计就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