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精准扶贫 商洛在行动

【记者见闻】基础设施提升让何家塬群众生活更幸福

【记者见闻】基础设施提升让何家塬群众生活更幸福

2017-06-05 09:23:59

来源:掌中商洛

  本报讯(记者 余婷)5月23日,天气格外晴朗,商州区夜村镇何家塬村在阳光下显得极其美丽:两旁青山翠色欲滴,莽岭绿道两旁绿树成荫,绿荫下的垂钓人悠闲自得,道路两旁的徽派民居院落整洁别致,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气息,让置身其中的人,犹如身处一幅山水长廊画卷。

  已脱贫的二组村民张会玲说,她家门前曾是荒草滩、石头窝,场院坑坑洼洼,就连屋里的地面也是坑洼不平的土地面,加上房子年久失修光线不好,大白天在家里行走,也是高一脚低一脚。她及附近群众出行必须渡过会峪河。河上临时的木头桥,一遇到涨水就被冲走,要出行必须爬山三五里才能绕到大路上,所有东西都靠肩挑背扛。去年,政府对她家的房子内外进行改善提升,场院硬化。家门前,昔日废弃的荒草滩石头窝,如今变成了灰蓝砖铺就的休闲广场,除建有亭台廊榭,还有篮球场、休闲凳等。

  村委会隔壁的郭京善正在招呼商店生意。脱贫攻坚工作配合莽岭绿道建设,村上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恬静优美的乡村环境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游玩。郭京善家的房子被按照徽派风格进行改造,院子做了硬化,修了花墙,成为一座温馨的农家小院。他去年贷了5万元贴息贷款,在家里办起商店。“商店收入还不错,目前规模有点小,我打算再投资些钱,增加货物种类,让客人有更多选择。”郭京善说,除此之外,村上修河堤、栽树、修路等,他也去干活,每天能挣100块。

  70多岁的贫困户杨引,今年住上了新房子。她和两个儿子分家后一直住在茅草房里,每逢下雨房子就漏水。两个儿子去年也是贫困户,照顾老人的能力有限。脱贫攻坚工作中,杨引成了重点帮扶对象。包扶单位利用包扶政策中的贫困户房屋改造修缮项目,为杨引在绿道旁新盖了一座5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老人有了舒适安全的住所。

  “在民居改造中,我们不拉下一户贫困户,只要是贫困户,都对房子进行修缮改造、院落硬化。”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商州区纪委副书记龚厚本介绍道。

  龚厚本告诉记者,何家塬村由过去的何家塬、农科、聂沟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子位于蟒岭深处,群众居住分散,三分之二以上群众居住在深山老沟。全村596户1907人,耕地面积2248亩。近年来,何家塬村抢抓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绿化河道,修复河堤,修建景观桥、产业桥、停车场和彩色游步道;实施危房拆建、修缮,对民居进行改造提升,硬化院落,墙面粉白,新建休闲广场、污水处理厂、廊亭等;加强道路建设,新修通组路8条,连户路3.2万平方米,建设文化活动场所,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并争取资金2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亮化工程。该村曾荣获市级文明村、美丽乡村建设先进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环境美、经济强,民风好”的美丽乡村已初步形成。

  • 相关阅读
  • 【记者见闻】产业园里务工忙

      “兴琳,我们在门口等你!”5月26日天刚蒙亮,山阳县十里铺镇郭家村第一书记史安平语气急切的给包村干部康兴琳打电话催道。今天是蔬菜观光采摘园栽种辣椒苗的第一天,他们要赶到现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

    时间:06-06
  • 【记者见闻】山阳红河寺村发展丹参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连日来,位于山阳县中村镇红河寺村的丹参种植基地里,到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去年,该村按照“支部+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丹参产业200多亩,以此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记者 王涛 摄)...

    时间:06-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