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精准扶贫 商洛在行动

脱贫路上咱不让须眉

脱贫路上咱不让须眉

2017-06-13 09:27:12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提起柞水县凤凰镇桃园村五组的王文慧,人们对她的贤惠能干,朴实又敢干都会竖起大拇指。

  王文慧一家六口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2岁的王文慧,家中上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老父亲在2012年不幸遭遇车祸,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母亲患有精神病,长年吃药。本应是家中顶梁柱的丈夫,患有股骨头坏死,连行走都得依靠拐杖。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全家生活全靠王文慧一个妇道人家苦苦支撑,以前的她也和周围的农家妇女一样,种地、照顾老人、料理家务。

  然而家中的现实,使得她不能不重新定位自己的家庭角色。机会来了,2015年下半年,王文慧得知在小岭镇黄金一带,有一位老人种植蘑菇多年,有技术有原料,现因种植基地被征用无法继续种植。当侄女婿孟祥瑞找到聪明勤快的王文慧,商议把老人的技术和原料转让过来时,勤劳的王文慧立刻同意了。她先到老人那儿,虚心向老人请教。王文慧的诚心打动了老人,老人手把手给她传授技术和经验,回到家后她就开始在自己的承包地规划建起了两个大棚种植蘑菇。

  全国脱贫攻坚号角吹起后,柞水县委党校驻村工作队进驻桃园村,联合桃园村党支部聚焦产业发展,乘着精准扶贫优惠政策的东风,积极向贫困户宣传,鼓励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还不失时机地开办了食用菌、魔芋、核桃、板栗等种植技术培训班,组织有产业发展意向的贫困户到车家河村、金盆村等产业发展先进村参观学习,开拓思路。王文慧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不断学习和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后,她凭着一股干劲和不言弃的精神,先后建起了8个大棚,蘑菇产值越来越高,收入也越来越好,成为桃园村示范园种植能手和技术能手,在当地妇女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产业扶贫政策的鼓舞下,王文慧和侄女婿孟祥瑞联合成立了柞水县瑞丰蘑菇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以打工和入股分红的形式增加收入。为了更好地掌握蘑菇种植技术,王文慧专门购买有关蘑菇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不懂的地方网上咨询学习,经过不懈努力,她的蘑菇亩产增值达15%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其他乡亲开始动心了,跟着她种植蘑菇。结合本地气候、土地情况,她还到邻村宽坪村参观学习蘑菇种植和管理技术,回来后又对种植蘑菇的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种植的蘑菇得到了丰收。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相当可观,极大地调动了周围群众蘑菇种植的积极性,全村蘑菇种植面积增加到50多亩。

  令人感动的是,她在搞好自己产业脱贫的同时,也不忘帮扶其他贫困户。看到同村贫困户汪全元、刘祥珍家中日子过得艰难,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帮助这2户贫困户搞好蘑菇种植的各种事情,并安排其打工,使他们做到自给有余。

  勤劳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进而取得更高的成就。王文慧就是如此,她在贫困户中树起了一面脱贫致富的带头旗,目前她还正在筹建蘑菇大棚二区种植基地,预计在年内会筹建起占地面积4亩的8个大棚,这个朴实、敢干、敢拼的女人,正在努力抢抓精准扶贫机遇,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改写自己人生篇章,相信她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 相关阅读
  • 老田过上了甜日子

      听说镇安县回龙镇花甲村的山顶上住着一位名叫田书全的聋哑人,酿造的蜂蜜味正醇香,靠养蜂过上了“甜”日子。不久前的一个双休日,笔者慕名跟随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干部、下派花甲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夏惠...

    时间:06-13
  • 选准产业 精准帮扶

      张永平  商南县十里坪镇梁家坟村,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0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10个组,425户,1680人,遍布滔河源头几十条沟峪的山坡上、小河边、山路旁。沟峪众多、山坡面积大,人均28亩林地,4亩山地(包括...

    时间:06-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