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是以收藏当代艺术作品为主的藏家,并且我是与画家直接交流的,所以就不存在真假问题。但是,收藏当代书画,我也是有选择的。行家都知道,艺术品的升值空间是随着艺术价值的发现和社会认知程度而提高的。因此,我们一直做的是学术性收藏,一直看重的是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艺术家,而在世画家是我们收藏的重中之重。现在,我选择艺术家又总结了两条标准:一条是“竖向”标准,即看这位画家的作品和理念是否顺应艺术史的发展趋势;另一条就是“横向”标准,把这位画家与其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作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的比较,看是否具有独立独特性和超越性—这是两项艺术家价值评判的“硬指标”。
我不收藏古书画,不管古代名家巨匠的还是平庸之辈的,而只收藏现当代作品。我坚信:只有买到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名家作品,才会放得越久价值越高,这些作品将来也会一画难求,逐步变为国宝级藏品。
反方
北京隆荣国际拍卖行总经理
刘建业[微博]:
收无名古书画无贬值风险
作为一名古书画鉴定家,我没听说过朱玉,也没看过《揭钵图》,其成交价确实有点出人意料,也不会成为古书画市场的标杆。但我认为,哪怕画家在历史上没多少名气,作品不具有代表性,收藏这样相对平庸的古书画,依然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甚至远胜于当代书画。
任何古代作品都有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些作品即使艺术性不太高,但出自一个有影响的古人之手,那它的价值也应该比较高,因为它的文物价值高。最近我们就发现了一幅王士祯的书法手卷。王士祯的诗名、文名都很着,但关于他的书法,人们所知甚少。其实文献资料中也有相关记载,他的书法很不错。这件作品的出现,正好填补了空白,这就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了。另外,这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很有意义,写的是他同时代的诗人顾秀野辞官归家的事,正好补充了史料的不足,对考证顾秀野的生平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这样的作品,收藏价值就非常高了。
当下,佚名的古书画作品也在走俏。其实,佚名不等于非名家,如果专家最终考证出作品的作者是历史上的大名家,那该作品的价值将一飞冲天。另外,如果佚名的作品艺术水准很高,而且到代,那升值潜力也不可估量。
除此之外,即使那些一般的地方小名头的古书画作品,也有收藏价值。很明显,这样的作品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都不太高,市场价值也去不到哪里,量又比较大,像我们所见到的,有成千上万。譬如一位明代的教书匠,历史上并无什么名气,字写得很好,却又代表不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那他的作品价值未来的升值空间肯定不太大。但我依然认为,这样的作品还是值得收藏的。因为一旦与其失之交臂,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现在将其保存下来,就是保护了我们传统的“文脉”。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尽管升值潜力不是特别大,但将来始终会升值。收藏的风险要比当代书画小得多了。别看当代的某些书画家今天红得发紫,在我看来,经过大浪淘沙,五十年后还能经得起考验的寥寥无几。所以,收古代的书画作品,只要是真品,即使是名不见经传,将来也肯定升值;收当代画家的作品,头上则有如悬着一把利剑,将来其价值很有可能会“腰斩”,甚至“跌停”。
总之,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是古代书画非常重要的特征。无论从档次上讲,还是从经济效益上讲,收藏古书画当然也是收名家的好,但是,如果纯粹从藏古和藏今看,收古代的无名之作,也比买当代的一些所谓名家要保险得多。
著名收藏家 朱绍良:
手握宋元书画才能跻身大藏家行列
其实,古代书画家的作品,不管有没有名气,不管作品的艺术价值如何,从博物馆定级上看,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分界线:宋元时期的作品都是一级文物,明清时期的作品,则要看名头,要看绘画水平。譬如晚清画家任熊,名气并不大,但他的《十万图册》在故宫[微博]博物院,照样定级为一级文物。而八大山人、石涛的名头够响了吧,他们的作品有的也只是二级品或三级品。所以,宋元书画留存到今天,已经不能以名气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