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今天我们所说的黄花梨在我国古代有“花榈”、“花梨”、“花黎”等多种称呼,在有关记述这种木材的史料中,产于我国广东南部海南岛地区的记载占了绝大多数,如“崖州昌化陵水”,“文昌陵水”,“黎山”,“海南”。只是在《本草拾遗》中提到“花榈出安南及海南”。《南越笔记》中记载了占城国主遣使来朝贡,“其物有……乌木、苏木、花梨木”,《殊域周咨录》里提到占城国特产时,有“檀香、柏木、烧碎香、花梨木”等。按“安南”和“占城”位于今天的越南境内。可知,在古人的记载中,我国海南岛地区是“花梨”、“花榈”“花黎”的主要产地。
一直以来,对于“黄花梨”这个字眼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由于清末大量使用新的低档花梨,才在花梨之前加了一个“黄”字,也有人认为是20世纪初,由著名学者梁思成等组建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新老花梨区别,便将明式家具中的老花梨之前加上“黄”字,但“黄花梨”之名究竟何时才出现的,许多古典家具专家因未能在历史文献中找到明确记载而莫衷一是。
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六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庆亲王奕在为慈禧皇太后修建陵寝时上奏折:“己卯,庆亲王奕等奏,菩陀峪万年吉地,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
又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七记载:“(光绪二十三年秋七月)癸丑,谕军机大臣等,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东西配殿,照大殿用黄花梨木色,罩笼罩漆,余依议。”另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庆亲王奕等奏,吉地宝龛木植漆色,请旨,遵行得旨、着改用黄花梨木,本色罩漆。”
从上述记载可知,清末光绪年间,庆亲王奕在河北遵化普陀峪为慈禧皇太后修建陵寝时,提议陵寝内的建筑材料使用“黄花梨木”,并在慈禧陵寝大殿东西两侧及吉地宝龛,“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庆亲王奕上折的时间是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也就是公元1897年,这是笔者目前所看到的关于“黄花梨木”在历史文献上出现的最早、最明确的记载。据此可知,“黄花梨”之名最迟在清末光绪年间就已出现。(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