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壶是很讲究的艺术品,有些人画了一生未必能出人头地。李惠同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也是事出有因:他师出名门,虽然双耳失聪,但仍顽强与人交流,了解社会,追求艺术的至臻至美。他心诚心静,把内画壶看作自己的爱好,去掉了浮华的世俗气,虔诚地把每件作品当艺术品创作。
鼻烟壶因承载着丰富的内画艺术,收藏行情看涨,潜力巨大,已是收藏界的一大门类。早在19世纪末欧美艺术品收藏家,就开始注意中国鼻烟壶的集藏,东南亚地区在20世纪末出现收藏鼻烟壶热潮,至今方兴未艾。1992年,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举办的一次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乾隆年制的金胎掐丝珐琅仙鹤纹鼻烟壶,以104.5万港元的高价被台湾一位收藏家购得;2005年,纽约佳士得推出的鼻烟壶专场上,88件拍品中仅一件流拍,其中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西洋人物图鼻烟壶以550万元成交,创下世界鼻烟壶拍卖纪录。但我不是为了收藏升值,只是因为喜欢,足矣。
关于内画壶
吸鼻烟的习俗,源自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约在十四世纪选用上好的烟叶、掺入薄荷、冰片等药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陈化,经数年而生产商业化的鼻烟。
明代,西方传教士带入鼻烟和盛装鼻烟的鼻烟壶,吸鼻烟渐成风尚。西方诸国相继进贡鼻烟和玻璃制的鼻烟瓶,先是葡萄牙,接着是英法等国。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袭,渐成社会时尚。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说:“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以玻璃瓶贮之。”可见此时鼻烟盛行。
最早出现的“鼻烟壶”名称,见于清宫内宫府档案的记载:“康熙五十九年十月初五日……上赐嘉乐鼻烟壶一个。”据清代著名书法家赵之谦的考证:“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利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鼻烟是自明代中叶传入我国。
鼻烟壶是专门盛装鼻烟用的,为了便于携带,一般大小如一包香烟。从存世遗物中,顺治程荣章造的铜雕云龙鼻烟壶二十余件鼻烟壶,是最早的鼻烟壶。康熙对西方工艺品情有独钟,他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
鼻烟壶艺术在乾隆一朝达到极盛,玩赏收藏鼻烟壶成风,盛入鼻烟的用途渐至其次。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荡匏、镶金银、嵌螺钿、贴黄等等,都曾用于鼻烟壶上,内画技法则使鼻烟壶品种又开拓了新的境地。诞生于十九世纪初期,与其他种类的鼻烟壶相比,要晚一个多世纪。
内画壶是一种书法、绘画与制壶工艺相结合的艺术品,选用的是原材料透明或半透明的烟壶,以便壶内画面清晰展现,这些材料是玻璃、水晶或少量的玛瑙。
关于内画壶的起源,作家邓友梅在他的小说《烟壶》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破落子弟嗅鼻烟成癖,在狱中吸食烟壶内所剩无几的鼻烟,最后只能用烟签去掏括粘在烟壶内壁上的烟垢,结果内壁上划出的道道痕迹,恰似一幅图画。
关于内画壶另一种说法与之有相似:乾隆末年,一位正直清廉的地方小吏进京办事,但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小吏也没有行贿,所以等了很长时间事儿也办不了,无奈钱粮耗尽寄宿在京城一所寺庙里。小吏嗜好鼻烟,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内壁上形成的划痕让一个有心机的和尚受到启发,遂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不管怎么说,内画壶将中国画法与鼻烟壶结合,拓展了鼻烟壶的艺术风格,让鼻烟壶的艺术得到发扬光大。(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