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丰富性增加VS炒作加剧?
艺术品与传统投资产品本质上的不同,仍然让很多人担忧金融资本涉足艺术是一把“双刃剑”。
有一种声音认为,艺术品市场本来炒作得就厉害,金融机构的介入会使炒作加剧。事实上,2010年屡屡创下的天价拍卖,已经扰动了一些重量级藏家的心:这些人手上一般都握有艺术极品,这批藏品一旦入市将让未来的艺术品市场丰富性大大增加。但随之入市的必然会有大量次品和赝品,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在拍卖行对艺术品真假不承担责任的今天,要想买到真品,很大程度上依靠买家的眼力。
有关专家指出,金融资本作为“业外人士”,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专家全程指导,只有将艺术品行业中专家资源的整合、收藏标准的确定、估值程序的探索更快地推进到正轨,才能真正实现金融资本增值与艺术品投资收益的双赢局面。
吕益民也就此表示,尽管中国拍卖市场已经活跃了20多年,但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艺术品如何定价、记账、登记等没有做出相关的规定,艺术品资产的身份不能得到确认。比如,国外几乎每一件艺术品都有自己的故事,什么人在什么时间拥有过这件艺术品等,都有登记,而我国由于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实现不了。
2010,艺术品金融化元年
作为关注艺术圈的一分子,在过去的2010年,以下名词定有几个砸中你:艺术品抵押、艺术品按揭、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艺术品交易所、艺术品市场指数……当越来越多的资本介入艺术领域,一个中国艺术品的金融化时代也就此开启,以至于已经有人喊出,如今你若还靠买房、炒股来投资,那你out了。
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可谓是个创造纪录的年份。继2009年4件中国艺术品成为亿元拍品之后,2010年又有10余件拍品跨过亿元门槛。
而在数字背后,人们不难发现,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引领风骚的,已不再是人们常说的小本经营的“行家”,而是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
事实上,出现在拍卖会现场的资本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事实上,以银行、信托、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介入艺术领域,各种艺术品理财产品及基于艺术品的金融产品频频问世、层出不穷,已成了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2010年也因此被业内描述为“艺术金融的创世纪元年”。
艺术金融产品早在2007年就已出现
其实,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金融产品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现,当年8月民生银行推出了“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公布的艺术基金。虽然运作过程中遭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非凡”1号两年到期后的收益率还是达到了25.5%,对于银行的理财产品来说,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收益。(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