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2009-2010年度的户均税前收入是78441美元(人均30170美元),户均支出58942美元(人均22670美元),其中消费支出为47452美元(人均18261美元);在这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中,食品占14.5%,居住占40.4%,交通占16.7%,健康护理占6.6%,教育占3.5%。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38元,消费支出23200元,其中食品占33.5%,居住占9.3%,交通占12.5%,医疗保健占4.3%,教育占5.0%。上海和纽约的统计项目、口径和数据虽不完全具备可比性,但从上述数据中还是可以略见一斑——按汇率折算,上海的生活成本显著低于纽约。当然,一定的生活成本所对应的生活质量,那是一个需另外讨论的复杂问题。
像美世和《经济学人》,纵然有很大名气和影响,也颇具实力,但要它们担当起科学地调查、统计和比较“全球生活成本”的重任,无疑勉为其难。即使它们公布的派驻海外人员或外籍人士生活成本的调查排名,也不必太当真。
我国大城市生活成本攀升问题值得关注
我们不去细究美世“全球生活成本调查”的科学性,但其中显示的中国城市排名前移,却也值得关注。
与2011年的排名相比,今年上海和北京分别前移了5位和3位。在美世的调查中,上海在2008年的排名仅列第111位,2009年“迅猛突前”到第28位,2010年为第25位,2011年为第21位。美世分析认为,商品价格上涨加上人民币升值推高了中国内地城市的排名。此外,青岛(66位)、天津(72位)、沈阳(85位)、南京(94位)和成都(94位)在今年的排名均大幅前移——2011年它们都排在100名开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生活成本攀升难以避免。对此我们不应简单地采用行政等手段遏制这种上升,而应积极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使得居民生活成本的上升能够因收入水平的更快提高而抵消,使得企业商务成本的攀升能够因经营业务的扩大和利润提升而抵消——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转型是保持城市活力的关键所在。(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