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国家工商总局广告司监督处副处长史新章
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会利用党政军机关的名义宣传专供或者特供,有的是打着这个某某党政军国家机关的名义,有的则是利用某某省市人民政府接待专用等等,那么这些违法违规行为都属于本次清理整顿重点打击行为。依据我国《广告法》的明文规定,在广告宣传中严禁出现利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名义,那么在互联网上利用党政军机关名义宣传专供特供的行为是严重违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
【正文】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假冒的专供、特供产品,不仅违反了《广告法》的有关规定,而且其误导宣传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同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 刘俊海
同样一个具有同样功能的,两个去生产不同的商品,消费者选择的时候,对那些善良的一些消费者来说,他可能会相信专供商品或者特供商品,如果没有得到国家机关的明确的授权,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因为他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另外也粗暴地践踏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正文】
与此同时专家还提醒,消费者应该警惕这些产品背后的骗局,防止因为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 刘俊海
其实这些商品的厂家往往是缺乏自信,它的产品质量不高,所以才拿出一个专供特供的品牌来误导消费者,但它这一误导消费者知情权受侵害了,消费者就不真正的了解商品本身内在的质量如何,商品的原材料如何,商品的真正的工艺如何,还有产品有没有缺陷,缺陷产生的危险如何去预防,一旦发生之后,如何去控制他对人身财产的损害。
【演播室】
工商部门指出,市场上销售的所谓“专供”、“特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而这些产品之所以愿意在商标上标示“专供”和“特供”的字样,就是为了通过这样的不正当手段提高产品的价格、提升产品的销量。专家也提醒,在专供、特供的背后,除了夸大宣传的问题之外,还可能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一方面执法部门正在加大对这类假冒专供、特供产品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该认清这些所谓专供、特供产品的真面目,谨防上当受骗。好,感谢收看《每周质量报告》,下周同一时间再见。(央视《每周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