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南星)在洛南县说起郭彦川,人们总是称他为“西洋参大王”。逢时过节,走亲串友,人们少不了要寻郭彦川这个“大王”,为亲朋好友带上几盒医疗、保健、营养滋补品——参茶、参片、西洋参口服液。
1985年4月的一天,洛南县洛源镇上30多岁的郭彦川在收音机里听到,西洋参等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显著,又有省植物园、交大郭生贞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他激动不已,心想:若能大规模种植,不就可以彻底摘掉穷帽子吗?这一夜他失眠了。第二天一大早,他背起干粮,将自己上山采药积攒下的500多元钱带在身上,跋山涉水来到县城。在洛南县科协,他没能买到苗子。他又到洛南县农科所去找,仍然没有如愿以偿。第二年,他终于得到了可靠消息,并在友人的帮助下从洛南县农科所买回一些苗子。苗子买回来了,可还缺乏技术指导,他又只身一人赶往陕西省植物园,找到郭生贞教授,郭教授听了他一番讲述深为感动,精心地对他进行了技术指导,临走还赠送了他一些技术资料,从此郭彦川便走上了种植西洋参之路。
谁知西洋参这种药材投资大、技术高,出苗率和成活率都比较低。按照郭教授的指导,他尽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栽的苗子仍然不见好,2分地的苗子到了第二年只收获了800多株。留下种苗,他拿着这些苗子去了汉中试销,居然卖了3000多元钱,这使他无比喜悦,仿佛吃了“定心丸”。周围邻居看他发了“小财”都争着让他帮自己种苗子,他一方面将自己的苗子分给亲朋邻居,又从外地买回了一些,还试着下籽来种。毕竟经验不足,技术欠佳,20多户投资近5万元的种植户有的苗子腐烂,有的种子不出苗。郭彦川这可着急了,他从洛源到商州,从西安到宝鸡,奔吉林赴北京,跑遍了所有种植西洋参的地方。每到一地,他都洗耳恭听,虚心求教,同时他还购回大量有关西洋参种植与栽培的书籍,常常夜以继日地学习。白天他认真观察做好记录,顾不得休息吃饭,家人就将饭送到地头;夜里一头扎进各种资料里,经常通宵达旦,就这样还是没能挽回20多户参农的损失。参农初次种植受挫,他们本来就穷的家庭现在更穷了,郭彦川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责任和压力更大,面对参农的指责他没有却步:“难道就这样认输吗?难道我郭彦川注定就没有生财之道吗?”他没向失败低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又一次登门拜访请来郭生贞教授现场指导,1990年他种植的6分地西洋参喜获丰收,所种西洋参个大、质优、形状好、商品率高,有个“参王”居然净重4两,连郭生贞教授也都赞不绝口,称他为洛河源头的“土专家”,这一年他种参收入2.5万多元。
在摸爬滚打中,郭彦川开拓创新摸索出了一套又一套种植和管理西洋参的经验,西洋参种子后熟期较长。他用“沙床育胚催芽法”,大大缩短了种子后熟期,他又多次搞清床试验,免耕试验,还发明了点播器,不仅减少了病菌传播途径,且省工节时。同时他还进行密植试验,节约了土地,提高了单面积产量。
看到郭彦川成功了,原来失败了的参农又找上门来。郭彦川总结了前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先不急于发展农户,而是先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让参农实际观察,并适时举办西洋参种植技术指导培训班,对参农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让参农充分认识西洋参种植全新知识和技能,不断积累经验后再推广经验,一传十、十传百地发展农户。
为了使这一产业更好发展,郭彦川跑外地进行实地考察,他和洛源镇政府及参农骨干们积极组织成立了参农协会,负责对西洋参进行深层加工,形成产、加、销服务一条龙。让参农种参得法,销售有路子,收入有保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洋参终于成为洛源及周边地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郭彦川本人及当地群众栽种面积已达90多亩,产品远销西安、成都、北京、上海及马来西亚、东欧等地,产值累计达100多万元。100多名技术骨干完全掌握了西洋参栽培技术。而今的郭彦川说起西洋参种植、加工、销售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谈到带领群众种参致富,他充满自信,踌躇满志。
浓情寄心迹,洛水映赤诚。我们相信郭彦川这位既勤恳执着,又奋力进取的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