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马志刚)随着高校毕业生和农村新转移人口数量持续增多,就业尤其是青年人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单从大学生看,今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将达到727万,比去年增加近30万,而去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数只比2012年新增就业数多出44万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个人要体面尊严地生活,要消费、投资,首先就要有工作。在我国还有一个特殊情况,这就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较高,加之社会保障的“兜底线”机制不够健全,使得人们对失业尤其是大学生失业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把就业潜力“挖”出来。
首先,向发展要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据测算,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新提供130万人至150万人就业。保增长,说到底是为了保就业。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虽应主要靠内需,但是稳定出口也不可轻视,因为我们现在出口带动的直接就业人数大概3000万人,加上相关的配套产业,带动大概1亿人。
第二,向调整要就业。去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一产弱、二产大而不强、三产小”的格局并未改变。现代服务业是就业潜力最大的产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集中领域,“三产小”限制了社会就业容量扩大,特别是限制了高层次人才就业岗位的拓展。针对这个情况,各级政府要抓住结构调整这个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同时,还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只有积极主动地“升级”,尽快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才能产生大量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岗位,也才能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依赖,更好解决“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问题。
第三,向改革要就业。自今年3月1日工商登记注册改革以来,各行各业创业激情高涨。改革不仅给企业松了绑、减了负,还对创业有巨大推动作用。创业是就业的“倍增器”。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能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社会就业的快速增加。
中小企业数量多,容纳就业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在扩大就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推动中小企业在就业上有大作为,还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改革、财税改革以及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融资难题,把制约民间投资的“弹簧门”卸掉、“玻璃门”打碎,创造出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