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瑞士银行(资料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6日在法国巴黎总部宣布,包括瑞士和新加坡在内,47个国家当天共同签署一份宣言,同意银行间自动共享与税务相关的海外账户信息。
瑞士、新加坡两大离岸金融中心的加入,尤其是以保护银行客户隐私著称的瑞士作出这一承诺,意味着打击逃税的全球行动取得重要突破。
47个国家自动交换账户信息
经合组织公报说,这一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6日在巴黎举行年度财政部长会议,34个成员国和巴西、中国、新加坡等13国共同签署宣言,承诺“迅速”制定国内法,允许政府收集并与其他签署国每年自动交换纳税人的银行账户信息,包括银行存款余额和用于计算资本收益税的股息、利息等收入。
宣言要求收集和交换信息还包括控股企业的最终收益拥有权、现阶段可以用于逃税的信托及其他法律安排。
根据宣言,47国必须要求本国金融中心“毫不拖延地实施单一的新全球标准”。
这一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标准由经合组织提出,今年2月获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通过。按照经合组织秘书长安格尔·古里亚的说法,新标准将“真正改变游戏规则”。
古里亚说,逃税损害国家公权力,也损害公众对平等和财税体系的信心。这一宣言的签署表明,越来越多国家同意实施银行间信息交换的新标准,就共同打击逃税行为迈出重要一步。
加入这一全球行动的包括瑞士、列支敦士登、开曼群岛、英国海外属地泽西岛和根西岛,这些国家和地区以往因银行高度保密而被批评为“避税天堂”。在欧洲联盟内部抵制银行透明的卢森堡、作为重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新加坡也签署这一宣言。
离岸资产达2.2万亿美元
过去,一国政府要打击利用海外银行账户逃税的违法行为,所能遵循的程序十分复杂,而且一些国家以保护客户隐私为由,不愿意合作。随着瑞士和新加坡的加入,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国政府强化的打击逃税行动迈出了一大步。
经合组织税务事务主管帕斯卡尔·圣阿芒告诉媒体记者:“显然,这是被逃税者滥用的银行保密传统的终结。”
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国际财经媒体认为,瑞士同意接受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的新标准,对“撬开”纳税人的秘密账户具有关键作用,象征着瑞士告别保护银行客户隐私这一几百年来所坚持且引以为豪的传统。
瑞士是世界最大离岸金融中心,瑞士的银行总共管理着2.2万亿美元离岸资产。不过新加坡已经赶了上来。一项2013年的研究显示,金融专业人士认为,随着全球打击逃税、各国加强监管,新加坡很快会取代瑞士。
瑞士300多家私人银行近年来承受越来越大压力,其中一些银行去年与美国政府签署协议,同意配合打击美国公民利用海外账户逃税。
瑞士政府对宣言表示支持,说签署宣言凸显瑞士打击税务欺诈和逃税的决心。
瑞士银行家协会说:“只要所交换的信息只用于税收目的,瑞士的银行愿意与其他金融中心自动交换信息。”这一银行业协会同时要求,信息交换应当“互惠”,并且对以往的“不遵守”、即没有缴税的资产要有“公平的解决方案”。
胡若愚(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背景
瑞银掌管全球1/3私人资产
金融业每年为瑞士财政创造约40亿瑞士法郎的税收,凭借着银行保密制度,瑞士银行吸引了大量的境外存款。据估计,瑞士金融业所管理的资产占全球私人总资产的1/3。瑞士银行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令人信赖的银行,各国政要、商界巨子和演艺明星把存款放在瑞士而感到放心,这造就了瑞士闻名于世的金融业。
瑞士银行要求职员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必须确认每个开设新账号的客户的身份及他们经济上的合法性。为控制有犯罪来源的金钱交易,各银行都自设严格的、国际上承认的身份认证条规。在瑞士并不存在匿名账号,号码账号客户的姓名在银行内部很小范围内是公开的,银行对号码账号和其他账号客户使用同样的银行保密制度。中新
分析
预计其他离岸金融中心将面临加入打击逃税行动的压力。经合组织今年晚些时候可能就那些不愿采纳银行透明措施的“不合作”国家列出一份“黑名单”。
一些媒体报道,部分离岸账户的户主已经把资金转移到少数几个抵制透明举措的离岸中心,如巴拿马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
根据6日发表的宣言,经合组织财政委员会今后几个月将制定如何实施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新标准的明确方针,并且出台确保新标准有效的技术方案,以期获得今年9月二十国集团财长支持,在2015年生效。
尽管签署宣言的国家没有公开承诺具体的实施日期,一些先期加入的国家打算在2017年9月前开始交换从2015年12月31日开始收集的税务信息。
“拖后腿”的国家不会受到正式制裁,不过,作为国际同行评议,一个新建的“全球论坛”将监控和评估每个国家的实施情况。
经合组织秘书长古里亚今年2月在一份声明中说:“自动交换信息的新标准将提升国际税务合作,让各国政府在更均衡的基础上寻求保护税务系统的完整和打击逃税。”
《华尔街日报》报道,预计欧洲国家能够藉此追回数以十亿欧元计税收。一些欧洲国家正考虑效仿英国与列支敦士登达成的协议,向那些“不遵守”的纳税人提供特殊机制,以减轻或免于追究“过去的问题”。(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