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富生活

武关香菇第一村

武关香菇第一村

2014-10-22 10:07:15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记者 余婷 肖云)素有“三秦要塞”之称的武关镇距离丹凤县城35公里,这里青山环绕,武关河潺潺流过,从该镇磨沟口进入,沿路村庄均可见到香菇种植大棚,尤其以楼子村居多。
  村支书陈宝典介绍,楼子村地处偏僻,耕地很少,早些年,看到邻近的河南省香菇产业发展得很好,村上就组织村民实地参观,并引进技术员进行指导,就这样,村里的香菇种植渐渐有了规模。目前,全村共428户村民,其中160多户都在家种植香菇。香菇采摘后,村民们用烘干机烘干后,自会有商南、河南一带的商贩上门来收购,一斤干香菇好的话要卖到38元左右,只要香菇品相好,根本不愁销路。
  今年43岁的段宝华是村上最早一批种香菇的人。2000年,他随村集体去河南参观,看到很多河南人种香菇发家了,他也心动了,回来后便建起了香菇大棚。刚开始由于没有经验、担心种出来没有销路等原因,段宝华只种了2000袋。后来,有了种植经验,再加上通村路修好了,来收购香菇的客商越来越多,段宝华就放心大胆地扩大了种植规模。“今年我的8000袋香菇,能收入5万元。”段宝华高兴地说,前几年,香菇价钱低,每斤十四五块钱,这几年香菇价高了很多,收购商也是一天来好几拨人,有时天不明就听到商贩在村里吆喝的声音。段宝华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自己出门打工获得,一年到头落不下几个钱,后来,妻子身体不好,他只得留在家里搞起了香菇种植,却不想种香菇比打工强多了,一年下来,光剪下的香菇头就能卖好几千块钱,给妻子看病、供给上高中的儿子基本没啥经济压力。
  正在自己场院剪香菇的李清华是从梁耳沟搬到楼子组的搬迁户,也是本村最早一批种香菇的人,他告诉记者,自家的三间两层楼房就是这几年用种香菇赚的钱盖的。对他来说,香菇种植技术并不存在问题,只要在越夏时节做好管理,把遮荫网盖好,防止香菇潮热就行,否则温度超过37摄氏度,就有可能出现烧袋,那样香菇就发不出来了。
  2004年以前,老湾组的李顺贵是跑丹凤县城到白洋淀的班车司机,他曾在2001年拉着村上组织的二三十位村民到河南崇阳村考察,自己也进行了参观学习。李顺贵说,他开了8年班车,感觉既辛苦又赚不到钱,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很吃力,便在2004年把班车卖了,跟上乡亲们种香菇。当时,因为村上种香菇的人多,跟着四邻八舍学一学,种起来也算得心应手,第一年种的500袋香菇卖得很好,让他信心百倍,和妻子一门心思种起香菇。2010年前后,李顺贵用多年积攒的钱将家里的房子进行了翻新,建成了三层小洋楼,更让李顺贵自豪的是,他用卖香菇的钱供养了三个大学生,目前,老大和老二都已工作了,老三还在北京理工大学上学。“今年香菇卖得不错,我和孩子他妈很知足了。”李顺贵满足地说。
  陈支书说,村上成立了鸿昌菌业专业合作社,把菇农们吸纳成社员,下一步打算把香菇深加工再卖出去,让村民们赚更多的钱。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