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李 西)商洛被外界称为“戏曲之乡”,皆因商洛花鼓而得名。商山洛水滋养出的花鼓戏,以独特的风格、发端民间、植根生活、塑造“小人物”的特点享誉华夏,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当代戏剧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1956年排演的《夫妻观灯》,一经演出就轰动西安,并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3年,《六斤县长》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精彩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人习仲勋等同志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2年花鼓戏《月亮光光》参加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奖及编剧、导演、作曲等八个单项奖。2003年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田汉戏剧一等奖;2004年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文华新剧目”奖;同年十月进京参加国庆五十五周年献礼演出,大获成功。
2014年,根据贾平凹小说《带灯》改编的花鼓戏《带灯》与商洛观众见面……
商洛山窝窝的花鼓戏缘何会产生如此轰动效应呢?就是因为花鼓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扎根生活,深入民间,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调调。
从《夫妻观灯》《六斤县长》《月亮光光》到今年排演的《带灯》,都“土的掉渣”,舞台上的任何一个主人公都是生活在商山洛水间的“小人物”,都是原汁原味的花鼓老调调,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活脱脱身边的人上了舞台。像《夫妻观灯》,讲的是小夫妻两口子在元宵佳节的时候出去赏灯,当中有段唱腔是“顺手取出梳妆镜啊,放在桌上照面容啊,胭脂水粉抹一点啊,鬓角上戴花两朵红”就非常有味道。有一段王小念白,他这样说的“正月里来春光好,新年新节好快乐,元宵佳节真热闹,大闹花灯放花炮,去年收成实在好,五谷丰登气象高,终年辛苦到了头,娃娃拍手老人笑,新年吉祥又如意,和气生财大家喜”。给我们描述了在元宵佳节去看灯丰收后喜悦的心情。
花鼓戏来自民间,吸收了很多当地方言,增强了它的地域特色,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商洛花鼓戏唱的很多故事都是我们商洛人商洛当地发生的故事,比如《六斤县长》就是在讲县长去偷鸡的故事,里面的一个情节就是讲六斤县长他的老婆朱牡丹在集市上买回了南大婶作为种鸡下蛋的鸡,牛六斤知道以后想方设法把鸡从家里偷出来又还给了南大婶这么一个情节。这也就是咱花鼓戏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又非常诙谐幽默,更加生活化,更容易打动观众。
《月亮光光》演绎的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戏剧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教授父亲蒙冤去世后,女主人公林怡芳和母亲为了到遥远的地方寻找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秦岭山里工作的哥哥,可当她们走到一个近乎荒蛮的山庄时,母亲病逝,林怡芳在善良的山民们的帮助下安葬了母亲,之后便留在了这里,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民办教师生涯…… 该故事取材于一个发生在商洛市柞水县的真实的感人故事,女主人公林怡芳的原型李玉芳就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兰州来的姑娘,在陕西商洛的一个小山沟里,她艰苦办学三十多年,由于校舍潮湿,她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这种默默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小人物”就生活在老百姓中间。
2014年,在商洛市剧团演出的花鼓戏《带灯》,就是根据贾平凹同名小说《带灯》改编的,原着本就是“真实的、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文字”,而舞台上的“带灯”更是活灵活现。带灯,原名叫萤,暗喻萤火虫,她是时下中国改革浪潮下乡镇的一个普通公务员,在她身上戏剧性地集合了现实生活中“小公务员”的种种纠结、迷茫、痛苦和无奈……带灯被分配到樱镇政府工作,担任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主任,容貌美丽、孤芳自赏的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超然脱俗,她一出场就与这个大环境显得有一些不合时宜。这部剧始终围绕“带灯”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展开,没有华丽的大起大落,也没有壮阔的波澜起伏,她就是我们人民大众的一份子,我们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了带灯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