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雷达与PL-8导弹组合的的战斗力
歼-8B飞机是我国设计制造的第一种可以放下大口径天线的机载火控雷达与较完备机载设备的歼击机平台,然而由于航空电子与机载导弹武器研制的落后,大部分的歼-8B,D飞机都没有装备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歼-8B飞机以208型雷达与进口的意大利Aspide导弹在1995年成功完成了中国战机的第一次超视距空空导弹打靶。在后续靶试成功后歼-8II第02批次开始了交付,但由于国内第三代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直到2004年才批量装备部队,导致歼-8B,D型战机长期处于“有枪无弹”的尴尬中。再者208雷达虽然能够为Aspide导弹制导,却不能够充分发挥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性能,限制了飞机的战斗力,因此只有试训中心等少数单位的歼-8B飞机配备了进口的Aspide导弹。可以说大多数的歼-8B,D型战机是不使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甚至一些批次的歼-8D飞机的208B雷达并没有安装连续波照射器。
在TOP-GUN训练中,驾驶F-5甚至A-4的教官们经常可以在对方用中距空空导弹“先视先射”的情况下把对手击落--,参考第三代雷达空空导弹的实战表现,有着相对齐全的雷达告警系统与电子对抗系统的歼-8B,D型飞机还是有希望与装备第三代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敌机进入近距格斗的。
【这里要顺便提一下苏联的中距空空导弹。相比美国AIM-7系列,苏联的R-27等导弹采用中段惯性+无线电指令的制导方式(类似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中段制导方式),载机只在导弹飞行末段才发射连续波为导弹照射目标,雷达告警系统(RWR)显示“受到雷达跟踪”与“受到连续波照射”对目标机飞行员而言是有明显区别的,后者明白无误的表明自己正受到导弹攻击。而苏联采用末段连续波照射,在接近甚至进入烧穿距离(burnthroughrange,定义为目标被干扰遮挡的最小距离)时才开启连续波进行照射,给目标机飞行员的反应时间非常少,在看到RWR显示自己被雷达制导导弹攻击并开始进行反制措施的时候,来袭导弹已然近在眼前了。苏联这种制导方式理论上确实比AIM-7系列导弹的更为优秀,然而国内外似乎对R-27系列导弹少有正面评价,在国内甚至有“空中礼花”的浑名。可能是因为在近年空战中俄系战机多次落败于欧美战机的缘故。笔者认为这些战例绝大部分是在欧美战机占据绝对信息优势的单方透明的战场取得的,并不能证明R-27系列导弹本身性能如何。在统计空战战果的权威网战ACIG.org上,R-27导弹在俄系对俄系战机的空战中取得了若干战果,这种交战双方信息化条件比较对等的条件下取得的战果,恐怕倒更能说明导弹本身的性能。此外可能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即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本身的性能局限--如果第三代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在实力“一边倒”的单方透明站场上普遍具有30%多的命中率,那么若是双方势均力敌的较量,攻击成功率显著下降也不是不可能。】
在近距空战方面,试飞英雄葛文墉将军在其回忆录中对比了歼-8白与歼-7飞机,认为两者机动性能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为了给大口径火控雷达与更多机载设备留出空间,歼-8B改为两侧进气,采用2元3波系进气道,提高了中低空亚音速条件下进气效率,主翼翼型在歼-8锥形扭转基础上进行了修型改进,提高了亚音速巡航与中低空机动性能。采用电控差动平尾提高了水平机动性。飞机前机身结构发生较大改变,空机重量增加520KG重量,但采用了推力更大的WP-13发动机。总的来说歼-8B系飞机在机动性能上达到了二代机的较好水平。然而相对于同时代的歼-7H,E等飞机最大的优势,则是在格斗空战中可以采用“扩展截获”模式,真正发挥第三代红外格斗导弹的大离轴角发射性能。
“扩展截获”即雷达扫描轴线(或“光电雷达”)与红外导弹导引头交联,导引头随动于雷达轴线的瞄准模式,越战中,美国从AIM-9G导弹开始运用这种瞄准方法,并将其称为sidewinderextendedacquisitionmode,即“响尾蛇扩展截获模式”。随后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国战机。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地发挥导弹(尤其是第三代红外格斗导弹)的离轴发射能力。这种方式在我国也被称为雷达随动/离轴发射。采用雷达随动/离轴发射方式使用PL-8导弹时,可以充分发挥出PL-8导弹的性能,拓展导弹的攻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