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军队的重大任务之一始终为震慑台独势力,防止台湾走向最后的分裂。1996年,台湾先后接收了幻影-2000与F-16这两种具备完善作战能力的第三代战斗机,不但具备全面的超视距空战能力,在格斗性能上也远超过歼-8B型机。甚至台湾本土凭借美国防务工业的帮助研发的IDF战机也完全可以在与歼-8B的作战中取得优势。作为当时拿的出手的最好的大陆自产战机,歼-8B的性能已经不能胜任夺取台海制空权的任务。
南海舰队航空兵歼-8D型战斗机与轰油六型加油机是南海远程制空的最佳拍档。
2.全天候拦射能力与歼-8飞机截击能力
苏联截击机发展带来的启示
歼-8系列飞机的设计指标要求其不但要与敌F-104,F-4空战,还要具备较大的航程和较好的全天候截击性能,拦截对手的超音速轰炸机如B-58,战斗轰炸机如F-105。二代机是这样,三代机的最初要求也是如此。歼-10A战机不但能够与三代机进行作战,还具有良好的截击性能。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高效率,全天候地拦截可能入侵的敌高空侦查机与轰炸机等目标,美苏开始了专用截击机的研制。作为大陆航空工业的入门老师,苏联在1948年成立了国土防空军。相对于灵活轻小的前线歼击机,苏联国土防空军对其截击机的要求是必须装备雷达,能够全天侯作战。然而当时雷达操作繁琐,一人忙不过来,则需要专门的雷达操作员/武器操作员。这样一来,双人制还装备雷达的飞机自然比前线歼击机重很多,为了飞行性能则飞机最好采用双发,还要有较长的续航时间以满足在广袤的俄罗斯领土上空巡航。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机动性(因为其拦截目标是机动性更差的高空侦察机,战略轰炸机等目标)。
为了满足国土防空军的要求,苏联几大设计局都开始了新机研制。在研制新型截击机的过程中,苏联简单丑陋的实用主义作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苏联比较成功的前线歼击机是米格-17,几大设计局都开始在米格-17上进行改良以满足国土防空军的要求。米高扬设计局和拉沃契金设计局分别开发出了“双发双人带雷达的米格-17”:I-320与La-200,这两种丑陋的飞机都没有通过国家验收(I-320被推倒后米高扬设计局重新设计了I-360,就是后来著名的米格-19昼间前线歼击机)。而雅克夫列设计局则显推出了“全新设计”的飞机:机头大口径雷达罩,以便安装大口径天线雷达,左右机翼下吊挂轴流式的RD-5发动机,双座串联布局,自行车式主起落架。武器采用2门37毫米航炮和航空火箭弹(雅克-25K开始试验装备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比起丑陋臃肿的I-320与La-200,这种被称为雅克-120巡逻截击机的亚音速飞机要漂亮优雅的多,性能也令人满意。通过验收后,雅克-120被称为雅克-25巡逻截击机,很快于1954年进入了防空军部队。
此后在雅克-25的基础上发展了采用更强劲的RD-9发动机(即涡喷-6原型),使用雷达型空空导弹的雅克-27截击机和采用R-11AF2-300发动机,装备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雅克-28P,后者在1964年装备了国土防空军。雅克-28P和苏霍伊设计局的苏-9,苏-11,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图-128一起,构成了60年代苏联国土防空军的主力战机。从苏联截击机发展与装备的几个型号可以看出,苏联对于截击机的要求相对单一,不对截击机的空战机动性能做出过多要求。
苏联第一代截击机雅克-25与落选者I-320,La-200都沿用发展了米格-17前线歼击机的布局。笔者不禁抛想,如果抛开对歼-8的指标不谈,单就当时远远落后于苏联的中国航空工业而言,若想发展具备全天候截击能力的截击机,雅克-25渐进到雅克-28P(1964年开始服役)的道路恐怕最符合当时航空工业的水平:双人座设计不但可以更好地进行雷达操作,而且大机头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载雷达研制的难度。亚,跨音速后掠翼布局的构型大陆也相对更为熟悉:当机头进气的歼-8基本型飞机在1964年开始方案论证时,大陆已经生产了大量的后掠翼布局的米格-17前线歼击机,并且才刚刚可以稳定生产后掠翼布局的米格-19S型前线歼击机。尽管大陆对米格-21F-13飞机进行了2年的“技术摸透”,但对其进行“双发放大”,而且不但要求其具有“双2指标”和良好的截击飞行性能,还要求其能与对手的战斗机如F-4,F-104作战,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相当于把前线歼击机(当时还没能进行成功仿制的米格-21F-13)和全天候截击机(雅克-28P,苏-9,11,15等)的性能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