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当时狂热的东风104,东风113,甚至“单发歼-8”,米格-21F-13的“双发放大版”已然算是相对保守的设计。但对于大陆远远落后于苏联的航空工业来说,截击,空战双优的歼-8基本型飞机仍然是一个相当勇于进取,并且极具赶超意识的歼击机发展计划。这也决定了歼-8基本型会面临一条荆棘丛生,长达20年之久的发展道路(从提出研制到歼-8A定型)。
歼-8基本型研制过程的艰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空军装备部门一度丧失了信心,提出了仿制并大量生产“歼-7大改”(歼-7C,即仿制米格-21MF)飞机以补充当时急缺的全天候截击机(当时夜航团只装备少量落后的歼-6新甲与歼-5甲型全天候歼击机)。1978年6月12日中央军委主持召开国防工作会议研究空军装备,罗瑞卿将军在总结中说:到1982年2000架歼-7,要有1000架是大改的(歼-7C)。不能说一手抓歼-7,一手抓歼-8,要集中力量抓歼-7,歼-8让路。尽管后被任命为歼-7C总师的王南寿先生也曾表示,米格-21后期型能全天候作战,但飞机单项主要指标还不如歼-7(米格-21F-13)。而歼-8本来就是按全天候设计的,各种飞行和作战性能都比歼-7“罗马型”好(指米格-21MF)。而且是自己设计的,驾轻就熟,一定会比“罗马型”搞的好。但由于空军态度坚决,还是开展了米格-21MF的仿制。事实证明,仿制生产米格-21MF并非明智的决定。
歼-8战机发射火箭弹
自动截击引导系统的发展
早期雷达操作繁琐,采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飞机不少都采用双座设计。好处是可以减轻飞行员负担,让武器操作员专心从事雷达操做,发射雷达制导拦射导弹。截击机有时需要较长的留空时间,双座飞机飞行员也相对轻松些。随着自动截击引导系统的发展成熟,为了获得更好的高空高速截击性能,苏-9,苏-11,苏-15等截击机采用了单座设计,飞行员的主观能动性被弱化,全自动拦截引导系统通过无线电数据指令与自动驾驶仪交联,将飞机引导到截击点并且遥控飞行员进行机载雷达的搜索与导弹攻击。在后期成熟的自动截击引导系统的控制下,整个截击作战过程中飞行员的任务只是对机上仪表进行监控,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拿大陆航空工业的老师苏联来说,部分的雅克-25开始装备Gorizont-1(地平线-1)地面控制截击数据链。雅克-28P则装备了Lazur(普鲁士蓝)地面控制截击数据链。苏-9,苏-11装备Lazoor数据链系统。苏-15初期型装备Lazur-S数据链,而苏-15TM装备了Vozdukh-1M型数据链链与SAU-58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完全自动化地进行对空拦截作战。
美国也开发了同样的自动化引导系统,装备了F-102,F-106型截击机,作战思想和苏联截击引导体系完全一致。自动截击引导系统理论上能够较好的拦截中高空入侵目标,但却弱化了飞行员本身的能动性,而且对付高机动性目标能力不足,还较难拦截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机载雷达体积,重量大为减小,机载火控系统向多功能,小型化发展,人机操作界面更加友好,专用截击机的发展走向了尾声。很快美国就用F-4与F-15系列多用途战机取代了专门为自动截击引导系统开发的F-102与F-106。苏联也开发了性能更全面的米格-23P,米格-23MLD型歼击机装备国土防空军,成为苏联80年代最重要的截击机之一。这里要说明的是,相比欧美战机,苏联战机更加依赖地面控制系统控制战机作战,不但其防空军,其前线歼击机如第三代战机米格-29就装备了“绿松石”Э502-20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和САУ-29-2自动控制系统。在苏联的体系中,发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也是在地面指挥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换言之,脱离这个体系单独进行作战的苏系飞机(如米格-29,苏-27基本型)飞行员进行导弹攻击操作时可能会被糟糕的人机界面搞的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