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坏事,趁你慌
怕,是常被利用的另一心理。以受害者担心、害怕的坏事,使其惶恐,情急之下将骗子的话当作“救命稻草”。
坏事,例如骗子称受害者遭起诉、涉嫌洗黑钱等,需缴纳“调解费”、或转账“洗白”等。又冒充老师、医生,称受害者亲人等遇人身意外伤害;或短信冒充亲密者发生嫖娼被抓等意外情况。
聪明也上当?
区分人群,他知你“口味”
骗术并不新,但常有人上当,甚至不乏一些聪明人,一些知道这种骗术的人。
警方表示,电信诈骗者行骗之前,功课是区分对象个人资料,“对症下药”。
例如,针对城市里的年轻人,骗子估摸着其会刷卡消费,则冒充司法人员、银联人员称其涉嫌洗黑钱、恶意透支;估摸着年轻人会网购,则自称快递人员,称有货到付款的包裹需签收;或称包裹内藏有毒品等物品,需要公安处理。
如果是有车一族,骗子则称“购车退税”、“环保补贴”。如果是农村户口,骗子则编出“发放养老金”等。
区分时段,别防不胜防
有些季节性或时段性行骗,则因受害者恰好有类似情况发生的可能,往往被迷惑。
例如,每年新学年开始,家长往往接到自称老师的电话,称“你孩子出了车祸在抢救,需缴纳治疗费”。
又如,当春运、英语四六级、司法考试等季节来临,骗子又“能提供低价车票、考试答案”。股市低迷时,一些股民就接到“有内部消息”等电话诱其投资。
骗子还会“与时俱进”,以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为幌行骗。(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