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仁回忆说,被害人是一名采购员,当时身边带了200多元钱。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水平来说,200多元现金相当于现在的几千元钱。此外,死者身边还有一块手表和一只皮包不见了。犯罪嫌疑人为财不惜杀人,手段如此残忍,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警方的侦查视线逐渐集中到42号房间的另外一名房客身上。
旅馆服务员反映,这名客人自称叫“李义清”,30多岁,中等身材,说北方口音,一个星期前就住进建华旅社,但在案发前一天就没有再见到过他,没有结账就不告而别。此人突然离开,使得他的嫌疑陡然上升。
围绕“李义清”的调查刚开始,警方就发现了很多疑点。“根据当时规定,住店旅客不用出示身份证,只要相关单位出具介绍信就可以。旅店登记的‘李义清’的介绍信,是吉林省双阳镇(县)中医院的,经查根本没有这么一家中医院。”王学仁告诉记者,一张伪造的介绍信、一个虚假的工作单位、一个假冒的身份,案发后突然消失,这一切说明“李义清”很有可能就是杀李某的凶手,而且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杀人抢劫案件。
房间通风管道里现指纹作案电线
在通风管道上警方发现了指纹,一枚拇指指纹,三枚食中环指纹。由于通风口位于走廊靠近房顶的角落里,平时不会有人碰触到,这枚指纹应该就是“李义清”留下的。
1981年,那时还没有实行身份证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追查一个使用假名字假身份的嫌疑人相当困难。当时,“李义清”登记的是吉林省双阳县,他会不会与那里有着某种联系呢?当年,王学仁曾和同事踏上北上列车。整整花了45天,跑遍东北三省。同时,警方正在对案发现场进行仔细搜索,不放过房间的任何一个角落,经过地毯式搜查,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
“42号房间很小,也不高,上面有个通风管道,技术人员在狭小的通风管道内,找到犯罪嫌疑人藏匿的作案工具,7公分长的电线,有很多种颜色接起来的,看上去不是很新,还连接着一个女性使用的头箍,头箍的两端有两个金属物体焊接在上面,可以通电。”王学仁回忆,技术人员认定,犯罪嫌疑人是用电线接通房间房顶的照明电源,然后实施作案,同时还在通风管道里提取到一把西瓜刀。显然,作案前凶手做了充分的准备,携带各种作案工具,住进42号房间一个星期之久,作案后又悄然潜逃,始终没有被人察觉。面对如此狡猾的犯罪嫌疑人,当时每个侦查员都感到了棘手。
这时,技术组传来消息,在通风管道上警方发现了指纹,一枚拇指指纹,三枚食中环指纹。由于通风口位于走廊靠近房顶的角落里,平时不会有人碰触到,只有犯罪嫌疑人在藏匿作案工具时可能会碰触到,这枚指纹应该就是“李义清”留下的。技术人员终于从通风管道深处提取到这几枚指纹,此时每个人坚信,这些指纹将会给专案组的工作带来重大转机。
沪浙赣3人“电死”确认为一人行凶
对四处案发旅馆的登记笔迹进行鉴定,系同一个人所为。凶手一个半月里,连续实施作案4起,背负3条人命。经过询问唯一的幸存者,警方确认,犯罪嫌疑人身高1米7左右,操北方口音,和“李义清”的特征相似。
1981年的夏天似乎特别漫长,电击杀人案专案组在时任市局刑侦处处长端木宏峪的带领下开展工作。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几十万份指纹,只有依靠技术人员的肉眼一一比对。
1981年8月26日,公安部电告上海警方,浙江嘉善一家旅社里,再次发生电击杀人案件。由于被害人惊醒,犯罪嫌疑人仓皇逃离现场,作案未遂。得到这个消息,专案组立即赶赴嘉善,找到那名被害人。“我感觉头颈里唰的一下,非常阴凉,我的手猛一甩,嫌疑人刚刚把两根线接触到我,就被我甩掉了。”被害人老陈今年已经83岁了,回忆起31年前的那一幕,依然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