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能人能项

田培华——从丹凤走出的优秀农民工

2010-05-05 14:37:38

来源:商洛日报

QQ截图未命名.jpg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高度评价农民工时说,农民工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年11月16日,是田培华终生难忘的日子。他没有想到,作为商洛贫困山区的普通青年,这天他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第一次表彰农民工的盛会,并且荣幸地成为全国表彰的1000名优秀农民工之一。

  14岁便辍学打工

  1974年3月,田培华出生在丹凤县武关镇武关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虽然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可对他却抱着极大的希望,希望他能通过好好学习这一途径,将来能够走出贫困。因此,父母起早摸黑地干活,只为了给他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

  14岁那年,终因家庭困难,他不忍心看到父母过于劳累而辍学了。从此,未成年的他跟着父亲到河南、内蒙等地四处打工,挖矿、背矿等最苦最累的活,他样样都做过,好在他是穷人的孩子,再苦再累都吃得消。16岁那年的夏天,他回到了家里,用打工攒下的2000元钱买了台手扶拖拉机,顶风冒雨穿梭在丹凤的南北山区。记得有一年冬季的一天,天上正下着雨和雪,他同往常一样,天没亮就出门了。那天给人拉的是树皮,在武关镇的一个村道上,路滑得拖拉机怎么也上不去,天黑了还没有出山,他只好将树皮下下来,扛过这节上坡路,回到家时,已是晚上12点了。

  开拖拉机的日子里,他几乎天天吃着这样的苦。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给他带来收入的同时,服务了群众,方便了千家万户。也正是这些艰难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为他以后的人生之路积累了一笔厚实的精神财富。

  一花带来百花开

  1997年,23岁的田培华来到美丽的古都南京打工。起初,他在饭馆帮人洗碗端盘,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能休息,睡觉时就在餐厅打地铺。有心的他看到都市人的生活、工作节奏快,开餐饮的人生意都比较好,也尝试着找了间店铺,请来家乡几位小伙子帮忙,一个具有西北特色的牛肉拉面风味小吃店很快便开张了。由于服务热情周到,拉面富有特色,店内店外干净卫生,生意十分火爆。一段时间后,店内人满为患,他又逐步扩大店面,接着买了房子,在南京有了自己的家。

  每当看到城市人时髦的衣着打扮、富足的生活条件,家乡那贫穷落后的情景便一幕幕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一想到家乡还有许多年轻人跟从前的自己一样谋生无门,付出很多艰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根据自己在南京创业发展的经历,他给家乡的朋友打电话,鼓励家乡人都来南京开面馆。有他的成功经验,有山里人诚实厚道、吃苦耐劳的精神,家乡人一批批跟着他来到了南京。没出过门的做生意心里没底的,先在他的饭店落脚,他给他们联系打工和学技术的地方;有基础有信心的,他给他们帮忙联系门店。没几个月,先后有近百名丹凤青年来南京从事饮食服务业,拉面馆很快在南京城里成了气候,大街小巷遍布丹凤人开的拉面馆。他为丹凤到南京创业的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赢得了乡党的信任,当大家决定成立丹凤驻南京经济促进协会时,都推选他为副会长。

  如今,丹凤青年在南京从事饮食服务业的达200多家,辐射带动家乡务工人员近万人。不少人通过奋斗赚了钱、发了家,近百人在南京买了房、购了小车,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好。

  回乡建功立业

  城市美不如自己的家乡美,他乡亲不如自己的家乡亲。在南京创业,一晃就是10来年了,他在带领家乡人共同致富的同时,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变化,时刻想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他多次倡议致富了的乡亲捐资为家乡修路、修桥,修建饮水设施,改善家乡的基础条件。每一次,他总是带头捐款,总是捐款最多。几年来,在他的倡议和带动下,丹凤驻南京经济促进协会先后为家乡捐款达百万元。前两年家乡受灾后,他又组织乡党为武关中学捐赠校服600套、为桃坪中学捐赠校服260套,并捐资数万元为村上兴办公益事业。

  • 相关阅读
  • 贾平凹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据新华社消息 备受瞩目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11月2日晚在茅盾先生故里——江南水乡古镇浙江乌镇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作家颁奖。  茅盾...

    时间:05-05
  • 画痴何铁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商州区夜村镇文化站工作。有一年元宵节,区文化局举办灯谜展览,要求每个文化站结合当地主要企业、农业产品的形象制成花灯,并以文图给予介绍,有朋友介绍找影剧院的美工何铁虎帮忙。我在...

    时间:05-05
  • 棍书人生乐无穷

      初冬的阳光灿烂绚丽,天空分外纯净。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半信半疑的来到丹凤县城西关,探寻一位不用毛笔却用棍棒研习书法的长者。  今年七十九岁的王善宽老人,耳聪目明,鹤发童颜。1990年,老...

    时间:05-05
  • 乘风破浪创大业

      1980年8月28日,在偏僻的商南县水沟乡太白村,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胡绪峰。  绪峰7岁那年,村上在小溪边修微型发电站,父亲胡功凯参加劳动时,抡墙杵的帮手出现失误,一杵打在他的头部,胡功凯当即...

    时间:05-05
  • 在玻璃上作画的人

      我国的绘画艺术形式很多,大多是在纸、布、木器等传统材料上作画。家住市区中心街的六旬老人王志英在玻璃上也能画出流光溢彩的风景画。  在六旬老人王志英家里,随处都能看到那色彩鲜艳、惟妙惟肖的玻璃画。山...

    时间:05-05
  • 抒胸中乡情 达自然心音——葛建伟山水画读感

      知道葛建伟先生,是因为欣赏到他那充满秦岭野山风格雄浑苍茫的山水画作。尤其是在画坛盛行“笔墨游戏”情调的今天,葛建伟先生以扎实、浑厚、苍健的笔墨表现出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代表了当今画坛回归...

    时间:05-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