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能人能项

刘炜评印象记

刘炜评印象记

2012-12-24 10:31:39

来源:

  刘炜评,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学者。陕西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白鹿书院院士。在学术领域,主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一

  刘炜评是教书先生,做着授业传道的事。三十余载,勤读苦耕,三尺讲台,不离不弃。帐下弟子众多,遍布四方,各有所成。他是陕西文化圈里少有的才子,工诗词,善古文,能辞赋,笔法严谨,立意高远。他为人善良,重情重义,尚清正,崇雅洁。他爱学生,更爱他的文化事业,所以他是西北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他的课堂总是场场爆满。

  我与先生虽是乡党,却素无来往,因了这次采访,才见到了这位谦谦君子。

  刘炜评生于1964年,商州北宽坪人。那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景是美景,生活却极苦。加之交通不便,行路不畅,散居在沟沟畔畔的庄户,见面不易拉话难。刘炜评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他家是独庄独院,十天半个月里,见不到个生人登门。偶有办事路过的乡上干部来讨水喝,祖父母和他就像看到亲戚一样,眼里喜,心里亦喜。少年的他,常常站在家门口的路上,眼瞅着远方,等待在外工作的父母回家的身影。父亲在外县工作,母亲总是十里八乡的转换着教书,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太少了。寂寞的乡村,无聊的日子,天空瓦蓝瓦蓝,云朵一动不动。

  先生说,他读小学的时候,正值文革后期,学校上课很不正常。直到1977年,他到离家稍远的广东坪初级中学读书,情况才好了许多。初中两年半,书念得极为认真,知识比以前大为丰富。最为得意的是他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好评,每回都是班上第一。闲着的时候,他把父亲放置已久的旧书翻出来,一本一本地看。到了别人家,贴墙糊顶棚的报纸也看,哪管日期是去年还是前年的。那几年的深山学校里,也开始有了少量外国文学名著,它们着实开了他的眼界。喝着洋芋糊汤,就着酸菜,烤着疙瘩火,脑子里却是浮动着辉煌的宫殿,异国的街道,高鼻子的外国女人。日子是那样的单调,心却丰盈得快要溢了。

  他的写作,正是从这时起步的。他开始发挥想象编故事。白天上课,晚上点着煤油灯写小说。油烟熏得眼酸,鼻子呛得不行,可就是放不下手里的笔。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竟然写了5万字的中篇。从此,他在心里偷偷藏了个梦:长大了一定当作家。梦归梦,学还是要上的。十四岁初中毕业,因为品学兼优,被学校保送上了商县中学。两年以后,也就是1981年,他以商洛文科状元的成绩,考上了百年名校西北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奋笔一诗《将赴西北大学》:“雪案萤灯已十年,忽闻春燕到商山。长安问道恐人后,跃马扬鞭出蓝关。”

  二

  对于刘炜评来说,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是他人生最大的“拐点”。四年里,他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说为了父母,单说心里藏着的那个梦,就促使他潜修不止。学习、读书成了这个俊朗青年的全部生活,直到毕业留校任教。

  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刘炜评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先秦、秦汉是他教学的重点。他敬畏文学,更敬畏每天上课的教室。他说敬畏教室,就是敬畏良知,敬畏职业尊严——这也是为人师表的角色人格底线。他常对学生讲,大学不仅是奠定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结构之所,更是奠定一个人的精神格局之地。一个人的人格质地、精神指向,都是在大学期间逐渐确立的。他常鼓励学生,要多多地读,更要多多地写。经过扎实的自我磨砺,就能生产出秀句佳篇,乃至锦绣文章了。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