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能人能项

刘炜评印象记

刘炜评印象记

2012-12-24 10:31:39

来源:

  先生是性情中人,身为“教书匠”却不“冬烘”,在学生面前从不拿腔捏调端架子。与学生酒足饭饱后,常要吼一曲秦腔,教大家鉴别什么是“拿命唱”,什么是“拿嗓子唱”。还说秦腔要“拿命唱”,文章也要“拿命写”,拿“命”写出来的文章,带着生命的温度和血性,所谓“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三

  刘炜评还是诗人。他的古典诗词,堪称长安一家。作家方英文这样说:“长安城里善写旧体诗的人不少,但是就一个喜爱旧体诗的、而非旧体诗专家的读者眼光看,窃以为刘郎是长安旧体诗第一家。”不过,刘炜评说:“这说法明显过誉了,我是绝对不能领受的。但我写得不少,也写得不算差,倒是真的。”从刘炜评的《半通斋诗选》中读到“偷得余闲十日游,如云似鹤过扬州。江南胜景三千里,雨后楼台一望收。”(《南行》)“浪影萍踪不自由,江村小驻对残秋。寒流一线连天际,雨片风丝染客愁”(《夜宿江村遇雨》)等等景中有情的佳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偏于传统审美趣味的情怀。而从“一奸何足论曹瞒,欲觅龙门太史难。敢谓当年李云鹤,居心叵测上延安?”(《读史有感》)“千回举手效猪公,愧仰当年少敏风。枉道平生无媚骨,白头犹是应声虫。”(《举手》)等偏于议论的诗作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评说现实人事的鲜明立场和独到见识。

  出于农家,活于乡野,刘炜评的骨子里,根植着深厚的农人情结。其诗《外公坟前哭祭,感慨不止》曰:“凄然化纸忆饥寒,四海农人活口难。坡上坟中多饿鬼,村前社鼓颂韶山。”慨叹之余,多的是泣血之痛。其《祭大父》“祭日思大父,掩门灯前哭”,悲痛之时,“哀恸无所诉,唯向新冢扑”之句,念亲追思之烈,痛人肺腑。《故里小驻其二》云:“望秋时节忆青春,犹觉糊汤酸菜亲。五亩坡田深一拜,为怜瘠土养斯民。”足见作者对于生养自己的那一方土地的情之真、爱之深。从其措笔的诸多诗体来看,七律七绝最有建树。就题材讲,咏怀、山水、酬赠诸类兼胜,而酬赠之作为多。但无论何类,皆情不矫饰,意不虚表。

  四

  刘炜评还是散文家。著名散文作家朱鸿读了《半通斋散文选》后,称道“笔致自有格局,足为长安一家”。刘炜评认同贾平凹的“大散文”观,即认为散文创作可以更驳杂和更自由,可以将“大而化之”的各种体式包容到散文创作中来,以突破当代散文的模式化弊端,将散文引领到一条自由宽广的道路上来。在具体写作环节中,刘炜评有着一以贯之的自我把握:“第一我认可的和我书写的感性文字,必定有自己的生命体验、精神体温。一言以蔽之,就是真诚高于一切。”第二,“学者写作与作家写作的打通,文言写作与白话写作的双重。”其《半通斋散文选》包含“人物素描、文坛边语、说悲道欣、书生观世、文言小品、暇日说书”六辑,题材、体式、笔法丰富多样,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上述追求。该书出版后,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先后有近十篇评论发表于《文艺报》、《西安晚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商洛学院学报》等报刊。

  人常说文如其人,先生的文章和他这个人一样,你贴近了去感受、相处和交流,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永远的恩师》、《老陈是一坛老“西凤”》、《我的师傅何丹萌》、《哭送京夫》、《上善若“孙”》等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他写人的独到之处:除了文思灵动、语言幽默、诙谐之外,字里行间更浸透着对于师友、亲朋的真纯情感。而在一篇名为《汽车的故事》中,他写在偏僻的故乡山村,外婆一直没有见过汽车,直到74岁时,才第一次看到。她说“见到了,见到了,是真汽车”,“外婆笑了,大家笑了。却有一个人背转身去,泪流满面,半天不和大家说一句话。这个泪流满面的人,是我的母亲。”每每读到这里,总让人心里酸楚无比。至于《钱的人性含量》、《我只想吃一碗面》、《说谎秘笈》、《谁把我们变得如此粗糙》等篇什,则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世事沧桑、人情冷暖以及作者的所思所想。先生论人论事的洞察秋毫,与他的出“界”和越“轨”有关——穿梭于学界与文坛,贯通古典与当代,这种治学经历和行走姿态,使他获得了左右逢“源”的优裕。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