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这件事的背后蕴含着怎么样的习俗?一方面,猴与马的形象一再出现于今天的内蒙古、陕西、四川和河南的考古遗址中似非偶然,那多少意味着畜猴避马病习俗存在的可能。另一方面,汉代人喜欢利用谐音讨吉利,从山东邓庙出土的画像、陕西西安南郊缪家寨、河南南阳市出土的陶塑,都可以证实其都利用“猴”字的谐音博取“得爵封侯”的彩头。
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只有文字资料,还有大量的其他非文字的视觉性的材料。
在我理解中,图像材料有一些特质,也有一些限制。相对于语言、文字,图像材料具有直接性、全面性、同时性、立体性、色彩性。当你看到一个视觉性材料的时候,你直接就是面对它,文字、语言则需要在你脑子里经过转换。
图像材料也有限制,它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做这么解释,也可以做那么解释。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过去的历史学家强调使用文字资料而非图像资料。那么文字是不是就更确定了呢?我觉得也不尽然。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应该把古人留给我们的所有资料,包括文字和非文字纳入眼睛,纳入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全面地去掌握、全面地去了解古人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对考古图像资料的分析,往往能得出的一些有趣的结论。
猴防马病
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这件事的背后蕴含着怎么样的习俗?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这件事最初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获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很伤脑筋,就想给他封个官。天庭里有很多马,没有人管,就让孙悟空管马,封为“弼马温”。
中国的历朝历代没有“弼马温”这样的官名,为什么叫“弼马温”?原因很简单,“弼马温”谐音“避马瘟”,就是“避免马得瘟疫”。据说猴子可以让马不得瘟疫,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候给孙悟空取了这么一个名字是有当时背景的,并非胡来。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51“狝猴”条:“养马者厩中系之,能辟马病。胡俗称马留云,梵书谓之摩斯咤。”李时珍曰,“《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原来母猴每月来的月经,流到马的草料上,马吃了,就可以避马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有过这样的记录,所以吴承恩写《西游记》时,有这么一个设置并非完全无所依据。明代有个叫谢肇浙的人在其《五杂俎》卷九中说:“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接着又提到:“《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词也。”他说这是搞笑的说法,但不是没有来历的,“弼马温”就是避牛马的瘟的谐音词。
这些多是文字资料,2008年我到南京博物院,从南京博物院右侧的院子里经过,发现右边的院子里有很多拴马柱,这都是明清时代的拴马柱,有趣的是拴马柱上都刻有一只石猴。
2011年,我去西安碑林,碑林里面也有一堆的拴马柱,都是从陕西那边的农村民间收来,搁置在院子里,上边也刻有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