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初步选用了全国已发掘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60件,这些器物的年、月、纪时词语与日名干支四要素均俱全,符合选用标准。经过对上述诸器的出土情况、型制、纹饰、铭文等综合进行研究,并联系其它相关青铜器,初步作出了分期断代的研究成果。但这一成果只是排出了西周王年的总体框架,并不能解决全部、具体的西周王年。为了进入更深入的研究,“工程”依据如下五件(组)青铜器,和一条古文献中的天象记录以及《尚书》中的有关记载,建立起7个可靠坚实的支点,采取从后往前的推定方式,终于将整个西周各王在位的年数大致排出。这7个支点所依据的材料分别是:
西周晚期:
吴虎鼎与宣王五十八年
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二年
西周中期:
“天再旦”与懿王元年
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
鲜簋与穆王三十四年
西周早期:
静方鼎与古本《竹书纪年》昭王之年
《台诰》、《毕命》历日与成、康之年
当然,上述五件(组)铜器的来历都显得很不一般,大都颇具传奇色彩。如:鲜簋,是1986年我国访问学者无意中在英国伦敦一家经营文物的商行中发现的。静方鼎则一直秘藏于日本一家美术馆,1996年日方突然公布其馆藏名品时,才引起我国学术界的特别关注。吴虎鼎,1992年在我省长安县徐家寨出土,后一直作为一般文物放在县文管会库房内,直至1997年清理库房文物,对此鼎进行剔除土锈时,才发现其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
而丹凤虎簋盖的加入,纯粹是一种鬼使神差的巧合,似乎在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敦促它应运出土,去参与这千百年唯有一次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
就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全面启动的1996年8月,突然从祖国西北的陕西传出消息:一件青铜虎簋盖在该省商洛地区的丹凤县被发现。经专家推断,这件青铜盖应是和虎簋连在一起,遗憾的是虎簋却已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个盖子埋藏在泥土之中。此盖剔除土锈之后,发现是一件西周青铜器,上镌有铭文161字,其起首云:
惟卅年四月初吉甲戌,王在周新宫,恪于大室,密叔内(入)右虎,即位,王呼入(内)史曰……
虎簋盖发现后,立即引起夏商周断代工程青铜器研究专家的普遍重视,遂集中精力对此盖铭文进行仔细研究。陈久金等金文历谱专家根据铭文月相、干支推定,此器放在宣王和穆王时代都可相合。为此,关于虎簋盖到底属于西周哪一个王的问题,专家们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正当大家为此争论不休之际,一个意外的发现使这场争论猝然而决。是年间,“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应邀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期间他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看到了一件师虎簋,标签上注明是西周懿王元年之器。其盖的花纹跟丹凤出土的虎簋盖完全相同,铭文中也均有“文考日庚”的字样,其用字措词均亦相同。可见分存于大陆和台湾的这两件青铜器物,为同一工匠所制作。从虎簋盖铭记王命虎“胥(佐助)师戏”的记载看,当是虎初袭职时之事。因为台湾的师虎簋为懿王元年之器,则虎簋盖的年代必在其前。虎簋盖铭文的王年为三十年,西周中期穆王、共王、懿王等诸王在位超过三十年的只有穆王,因此则虎簋盖当属穆王时代的器物无疑。
据工程专题研究专家对三年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十五年赵曹鼎等推断的结果,周共王元年为公元前922年。而《史记·周本纪》所载穆王在位55年,按共王当年改元计算,前推55年,则穆王元年应为公元前976年,三十年则为公元前947年。按金文历谱推算,该年四月丙寅朔,甲戌日应为初九,虎簋盖的历日正好与此相合,可知以上推定的共王、穆王年代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