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文化研究

山水画意境考镜探源

2010-06-25 21:05:32

来源:来源:《书画世界》

  在山水画里面“意境”一词出现的较晚。但是早在唐代张藻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已经含蕴了意境的生成结构了。宗白华为此认为:“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认为创作当以“意造”而鉴赏当“以意穷之”,并首次运用了与“意境”内涵颇为接近的“境界”概念。(事实上,到了清代“意境”与“境界”混用)清恽寿平《南田画跋》将意境分别而述:“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虽然没有合用二字,但“意境”的意思已经出来了。山水画论中明确使用了“意境”这一范畴是清初笪重光,其《画筌》云:“绘法多门,诸不具论。其天怀意境之合,笔墨气韵之微,于兹篇可会通焉。”笪重光对“意境”的进一步解释是:“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就是我们经常认为的笔墨生出“意象”,画家将“意象”经营位置进行整合构成一幅“真境”,“真境逼而神境生”,意象出而意境融。不仅如此,不着一笔的空白是山水画中的独特的“意象”,与“真境”的“意象”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共为一体,这种“空白”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象”。所谓“作画时意象经营”,正是这种由笔墨产生的虚实相生的意象的有机整合超乎象外从而构成山水画的深刻意境。以至于“意境”成为山水画的鉴赏与品评标准。清人将和在《学画杂论》中云:“前人画长卷巨册,其篇幅章法不特有所模仿,意境各殊,即用一家笔法,其中有岩有岫、有穴有洞,有泉有溪、有江有濑,自然丘壑生新,变化得趣。”“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绘画范畴。

  山水画中融入的是诗的意境,而山水画的意境又体现它的多重性,当然还是体现宋代建立起来的“澹泊”“萧散”等意境为主要特征,它奠定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根本取向。郭熙《林泉高致》中用一系列的“独立衡门秋水涧,寒鸭飞去日沉山”、“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雪意未成云着地,秋声不断雁连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诗句来体现意境。欧阳修明确提出提出:“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去远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尔。”其中的“萧条淡泊”、“闲和严静”就是一种意境。继而王安石提出“欲寄荒寒无善画”的意境。苏轼提出“萧散简远”、“寄至味于澹泊”的意境,米芾提出的“平淡天真”、“平淡趣高”的意境,米芾在《画史》中评论董源的山水画云:“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画。”又评论巨然的山水画云:“巨然师董源,……老年平淡趣高。”其“平淡天真”、“平淡高趣”探讨的也是山水画的意境问题。倪瓒在《谢仲野诗序》以“冲淡萧散”为意境。明代李日华提出:“绘事必以微芒惨淡为妙境。”

  山水画的意境有时与境界同义。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意境”与“境界”的概念互用,宗白华在探讨意境时也用境界的五个层次来诠释的,如果按照宗白华的诠释来看,境界的外延眼大于意境,除了绘画中的情景交融的心灵最深的境界和品味其秩序、节奏、和谐等,它还涉及到了人格、社会、道德等境界层次。王国维还用“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毕竟过的三种之境界”来形容人的各个阶段所达到的修养。所以“境界”具有一个比较宽泛的、模糊的多义的特征。我们这里主要还是指的与绘画相同的意境的“境界”,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艺术境界。宋郭熙《林泉高致》云:“诗是有形画,画是无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我们从郭熙的“境界”来看,它乃是将诗歌中的意境融入山水画之中,“境界”在心中酝酿成熟,心与手自然相应,笔墨纵横均合法度,虚实相生,左右逢源意境生焉。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云:“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笔墨融入情思,情思融入景象,方为情景而转化生出境界。清代张式《画谭》亦云:“要知书画之理,玄玄妙妙,纯是化机。纵一笔贯到千笔万笔,无非相生相让,活现出一个特地境界来。”情与景、意与象、虚与实的相生相让,也就是情转化为景,景转化为情,意转化为象,象转化为意,虚转化为实,实转化为虚,境界活现出来。这就是意境的结构和意境的现象。清恽寿平同样用境界来衡量山水画的高低,他在《南田画跋》评论方从义的山水画云:“方壶泼墨,全不求似,自谓独参造化之权,使真宰与泣也。宇宙之内,其可无此境界。”而作为山水画的笔墨,自从在荆浩那里成为山水画的独立意义以后,笔线的构成形式和墨色的变化也同样构成了审美的境界,一如李泽厚说:“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意境来源于对诗歌的要求而转入山水画,董其昌云:“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正说明了讲是引入的山水画中的是诗的意境,而不是其它的文本(文字)的意义。“意境”更多的是并通过写意的手段来实现的。

  • 相关阅读
  • 黄玉独特稀有 极具收藏价值

      提及白玉,人们脑子里最先闪过的一定是细腻温润、色如羊脂白的新疆和田籽玉。然而,就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的城隍珠宝白玉专场拍卖会来看,色泽独特的黄玉亦是备受追捧的对象。回看第五届白玉翡翠专场拍卖会,一件...

    时间:06-29
  • 古画揭裱当慎重

      收藏书画的朋友,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古旧书画的揭裱。大多数的书画收藏者购得古旧书画后,便很随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这是断然不可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件古旧书画作品的成全与毁坏以及寿命的长久。  ...

    时间:06-29
  • 书画克隆作伪的几种类型

      “克隆”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词意也无需再作解释。现在笔者将其借用到我们设身处地的书画鉴定这个特定中来行业,纯粹是因为这个词所表达的原意义与本文所要重点说明的内容在表象与本质上均有可比拟性...

    时间:06-25
  • 古代书画鉴定的几个问题

      客岁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方正教授通过文物馆长高美庆博士发出邀请,约我在今年二三月间前往作学术演讲,题目自拟,非常荣幸。  首先要说的是演讲安排的时间,正好是南国群芳竞妍,春意醉...

    时间:06-25
  • 学习书画鉴定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习书画鉴定的相关知识应该是多方面的。有的较为直接,有的较为间接。学习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对书画的鉴定及辨伪有直接的帮助。中国书画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因此,讲书画离不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搞书画...

    时间:06-25
  • 古籍作伪手法

      1、伪改书名、著者以充罕见之书  过去的藏书家选择善本书时,罕见之书是一条重要的标准。书贾利用藏书家以稀为贵、奇货可居的心理就剜改书名、著者,伪造罕见的书。如杜氏《通典》二百卷,明嘉靖十七年王德溢、...

    时间:06-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