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东2005年油画《醉新郎》
当代艺术理论家栗宪庭近日指出:“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对艺术的理解,在我看来还停留在‘五四’到1970年这段时间,‘画一个东西要很像这个东西’,受这种艺术观念影响成长起来,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一个博物馆体制,有艺术变迁的线索,新艺术的变化都随时能让老百姓看到,中国还没有。”这句话在强调博物馆体制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当今国人的审美观,即“画一个东西要很像这个东西”。
画廊经理:画得“像”的画作就是好卖
海生:就三彩画廊十余年的经营情况来看,写实主义油画家的作品及工写结合的某些画家的小写意作品确实深受藏家的欢迎,因为画得“像”、画得“好看”,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美术”审美观,容易看懂,可以说“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可是,这和像西方人从艺术的角度去看画作的审美习惯是大相径庭的。
尽管这样的作品好卖、容易赢利,但作为品牌画廊的三彩画廊还是会选取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学术地位和能载入美术史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可流芳百世,值得永久收藏。为此,我们所甄选的作品主要是以学院派为背景,以工笔、写意及兼工带写风格的国画为主,油画、雕塑、版画兼而有之来引导和培养爱好者。
值得一提的是:我近几年也曾到过西方考察学习,发现在艺术品市场成熟、规范的西方,收藏家喜欢和画廊打交道,他们用合适的价格选择心仪的作品,而且画廊有永久性的相关附加值服务。然而,中国人则更喜欢从画家手里直接购买(当然,你出什么价画家给你定做什么画)。其结果是西方人挑着买的是原创精品,而我们的收藏家买的则是一张制作半成品,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收藏名家:写实绘画是工匠技术手法的重复
郭庆祥(微博):以画得“像”与“不像”为标准衡量画作水平高低,是因为当下大众尚停留在低层次的作品解读水平,画得“像”的画作容易看懂。这样一来,写实作品“画得像”就是讨人喜欢的主要原因了。
今天,大多数人对美术史和美术创作是不太了解的,尤其是对那些“画得不像”的作品,经常表示“不可理解”。大多数民众对抽象艺术还是停留在“俗”的欣赏水平。
写实绘画在美术史中曾经担任重要角色,如真实记录历史事件、社会事件和生活事件等;通过描绘人物外在形象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性格;阐述和演绎文学故事,使之形象化等。可以说,写实绘画的功能曾经是其他文艺形式无可替代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摄影、摄像的产生,写实绘画的功能早已经被其他更好的文艺形式替代,已经失去了其精神层面的艺术价值,留下的仅仅是这点写实技巧的躯壳罢了。所以,写实绘画只是美术史中的一种资源,而不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高端的艺术价值。从世界眼光看,表现性、抽象性的绘画一百年前就开始占领了美术发展的主导地位,因为至今它还没有被其他更好的文艺形式所替代,表现性或抽象性的作品还具有画家的精神诉求和个性价值。
我们知道,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有独立思想而不是临摹古人。然而,今天我们的写实绘画是工匠技术手法的重复,而不是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另外,写实画容易进行炒作,因为炒作者可以雇用工匠,以工作室的名义批量生产,而画家本人也可以借助炒作成为“名家”——要知道,现在大多数人还是在买“名人”字画,没有达到真正欣赏艺术的水平,更不知道其中的陷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落后,大多数藏家跟着市场走,仍停留在低俗、媚俗、庸俗的欣赏水平层面,没能正确引导人们的审美情趣。而大部分画家为了讨好那些藏家,就画了大量低俗、媚俗、庸俗、没有时代精神的画作。他们用这些画作愚弄大众。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一定会认识到西方国家各时期主流绘画和我国优秀绘画作品的价值,一定会转向收藏他们的作品。因为,这些艺术作品才是永恒的,才是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