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文化研究

川军绘画及其价值取向浅探

川军绘画及其价值取向浅探

2012-05-07 15:50:54

  以“伤痕美术”为代表的这一代四川画家群体挟1980年代全国成名的势头影响到年轻的艺术家,例如张晓刚影响到何森(微博)早期绘画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主题性绘画的风格未被年轻一代继承下来。1990年中期以来,郭晋(微博)、忻海洲、钟飚(浙江美院毕业后分回川美任教)、赵能智、何森等更为年轻的新生代画家亦开始在全国亮相。这帮新生代画家以所谓“都市人格”和图像描摹为主,放弃了上一代艺术家中略显沉重的主题,伴随着年轻的视野有显示时代性的一面。尤其是对日常化状态和身边人物包括自我的表现,回避了上一辈画家过于理想化和主题化的表现,与中央美院同期新生代画家对周围人物的关注比较接近。但在表现手法上存在一定的表面化趋向,缺乏更为深远的创造性和学术价值。不能说没有一点时代意义,只能说全国这一时间段的青年艺术家或多或少都有比较相似的个性化追求,而他们在其中并不显得特别突出。近些年川美一帮更为年轻的所谓“卡通一代” 高瑀、陈可、韦嘉(央美毕业后回川美任教)、熊宇、熊莉钧、朱海等人开始活跃。年轻一代艺术家无论是卡通风格还是所谓“新表现”风格,前者多借用流行图像,后者多以改造域外画家意境为主,艺术风格上显得清新、轻松、敏感、浅显及不守旧。图式时尚化,表现生猛化,既显示出了年轻人的锐气,也暴露了他们在观念上的粗糙,尤其在精神内涵上乏善可陈而显得表面化。而且多有急就章式的急躁感,缺失一定的艺术品质,特别是对艺术家至关重要的个人精神性显然在他们身上难见深刻体验。也许浮躁、功利和表面化是这个社会的时代病,他们只不过应和了时代节拍而已。

  总体而言,1980年代老川美一代画家还以针对绘画性的写实性和表现性风格探索为主,显现出他们写实教育出身的手头功夫;到了新生代基本是以“图像化”(图片化)风格为主,以摄影图片进行混搭处理(如钟飚作品)以及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如郭晋、何森作品);更年轻一拨多借用流行图式和时尚图形等。但这些艺术家均有一个共性:即在成名后不久,后期很快在市场大潮中丧失了应有方向和学术追求,大多以重复化和图像化作品应对市场,过早地失去了他们本该有的学术高度和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诚然,不能说“图像化”和流行图式风格就一定没有学术价值,但是如果过度依赖图片处理和流行样式,势必在创造性上面有所丧失,这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当代艺术中的政治波普绘画,并不具备西方波普艺术那样对大众文化的吸纳和对流行元素的挪用,不具备西方波普艺术生发的那种语境,而沦为功利化策略化的手段。既缺乏观念意指,在绘画语言上又未有更好的推进,最后只能停留在对“文革”语汇和毛图像的功利挪用上,以讨好西方的心态对图像进行表层的借鉴。要不是’89后栗宪庭选择政治波普为符号调侃官方的意识形态化,政治波普作为艺术风格绝不可能在当代艺术中占据一席之位。而川军中图像化风格的艺术连对社会化的批评意识都缺乏一种自觉,更缺乏对社会性体验的隔离,连政治波普中的政治策略都不具备,而仅剩下图像挪用本身和单一的商品化象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数码科技的流行,图像化风格已渐成泛滥之灾,影响了更为年轻的针对市场化操作的一批艺术家大规模跟进。而带来的负面效果已远远消解了图像本身的观念性,并配合着川军绘画的过度市场化操作,成为资本市场的符号。以至于如今在很多媒体上,这帮中青年川籍艺术家更多是以作品卖价而为人津津乐道,而不是以他们实际的学术价值,这不能不令人慨叹。

  川帮绘画内在的不足,尤其在当前艺术市场中的大规模炒作,在艺术界堪称反面典型,并具备一定的代表性。艺术家进入市场无可厚非,毕竟艺术家也需要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嘉许。但具有批判价值的当代艺术的本质并非是针对市场化的物质化生产,而应是追求对当代社会的精神体验在画面上的表达。先锋艺术绝不是那些仅以市场卖价的津津乐道而在显示出精神孱弱的行画,更不是趋向模件化的重复生产的装饰品,而应该是那些对时代精神和个人体验进行深度追问的文化审思。它不仅彰显出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高贵的精神品质,更要呈现领先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创造力。如果从事于架上绘画创作的艺术家们仅仅暗合着匠人的路径,却在媚雅的绘画形态中着眼于资本的青睐,只是偶然在适当处打一点学术牌,以先锋艺术的架势却做着鬻身者的勾当,那么,这种缺失先锋性精神内涵和必要文化积淀的艺术,必然缺失对当下社会的反省和固有的批评精神。若果如此,我们将在何种基点上书写当代艺术史?难道我们的时代只能贡献出缺失精神内涵的市场化符号以及表面化的图像化艺术?由此而言,川军绘画提供给我们的思考可能将是深远的和负面的,必然亦是意味深长的长太息。(东方早报)

  • 相关阅读
  • 山西永丰农民务农之余从事绘画创作

      新华社南昌专电 农民与画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职业,在江西永丰农民聂建伟身上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承包荒山种果树,办茶场、养猪场,还和兴趣相投的农民画家成立了一个画家村,2000多名农民从事绘画...

    时间:04-27
  • 斯洛文尼亚博物馆展出供盲人欣赏的绘画作品

      斯洛文尼亚中部城市采列的地方博物馆日前展出一件人物肖像的特殊画作,可供盲人及有视力缺陷者通过触摸方式准确欣赏画作。此举被视为是在触觉艺术领域的一种创新尝试。  画作中的肖像人物是19世纪著名的奥匈...

    时间:04-27
  • 奇美博物馆精选百年绘画雕塑作品将在镇江展出

    台湾奇美博物馆65件百年以上的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已经运抵镇江,正在该市博物馆布展,将在4月17日对外开展。镇江市政府在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宣布。...

    时间:04-12
  • 格哈德-里希特:用绘画处理人类情感

      格哈德·里希特80岁生日前后,关于他的多个展览在德国各处相继举行。一系列活动见证了里希特由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转变为德国的国宝,而国宝本人事实上害羞、严肃,不喜欢成为焦点。他的朋友Struth对此表示,...

    时间:03-30
  • 李迪“借景”绘画个展即将开幕

      北京在3画廊将于2012年3月24日至2012年4月13日为李迪举办“借景——李迪绘画展”,该展将展现出李迪近一年多的最新作品。  借艺术之景——带着对艺术和个人未来的追寻而游学德国...

    时间:03-27
  • 天真者的艺术 第五届"爱在蓝天下"绘画作品展

      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中间美术馆共同策划和组织的《天真者的艺术——第五届“爱在蓝天下”绘画作品展》,将于 2012 年 4 月 2 日——第五个世界...

    时间:03-14
  • 写实绘画不是未来艺术市场的收藏方向

    当代艺术理论家栗宪庭近日指出:“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对艺术的理解,在我看来还停留在‘五四’到1970年这段时间,‘画一个东西要很像这个东西’,受这种艺术观念影响成长起来,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一个博物馆体制,有艺术变迁的线索,新艺术的变化都随时能让老百姓看到,中国还没有。”这句话在强调博物馆体制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当今国人的审美观,即“画一个东西要很像这个东西”。...

    时间:03-08
  • 用创新启迪心智: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

    图:吴大羽先生像图:吴大羽作品  艺术家吴大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留法回国后成为了当时国立杭州艺专的学术旗帜、中国现代派绘画的一代宗师。董希文、王式廓、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赵春翔等...

    时间:03-06
  • 绘画欣赏

    陈虎++《山居图·冬》(商洛市书画院)春光映老区 桃花红万家葛建伟《寒玉春晖》(商洛市书画院)葛伟《秦岭春晓二月天》(商洛市书画院)葛颖《秋日山果映欲燃》(商洛市书画院)胡永嘉《岭上人家》(商洛市书...

    时间:07-01
  • 刘凤林的绘画艺术

    刘凤林秦岭春暖  人们都知道,刘凤林的山水画文人气息浓厚,他不画大山大水,也不画急流险滩,最喜画的是山村野店,溪流淙淙;桃花盛开,村姑道情;犬吠深巷,飞鸟相还。这些鲜活的生活小景,在他的笔下信手拈来,...

    时间:06-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