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文化研究

德国人是如何用文学反思纳粹的?

2013-08-30 16:31:35 来源:

  除此之外,文学、影视作品也在反思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许多作家围绕着战争和独裁统治写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铁皮鼓》、《德语课》、《朗读者》,此类作品问世之后总能激起全民阅读浪潮,有些已经成为了经典和书店里的长销书。根据作品改编或原创的相关题材影视作品也总是能够赢得观众的共鸣,而像《朗读者》和《辛德勒的名单》这样非德国本土制作的影片也能够在德国获得不俗的反响。但有件事儿却颇有意思,《拉贝日记》以及根据这部书改编的电影在德国没什么人买账,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了为数不多的几篇书评和影评才明白德国人为何不喜欢这部作品,原来拉贝本人曾是纳粹党员,这样一个 “好纳粹做好事”的故事不符合德国人的口味,主流意见认为过分宣传这样的故事于反思历史不利。我也私下问了一些德国友人,不少人也赞同这一观点。虽说这不免矫枉过正,但事实放在那里,颇耐人寻味。

  可是在咱们这儿,情况似乎有些不同。不少德国人都跟我说过同样的尴尬经历:他们来中国旅行时总要被人问及来自何方,当回答“德国”时,对方总是说“希特勒”,有些人还辅以手势(竖起大拇指或右臂上举)。起初德国人以为这是在挑衅,但却发现对方笑容可掬,这让他们无措手足。走进此间的大小书坊,纳粹名人、帝国将帅的传记零零总总,货架前阅读的人着实不少,据说销量也颇可观。网络上有些论坛里,网友们对这些帝国往事津津乐道……难道这真的要用“权威主义人格”(阿多诺语)来解释么?看来咱们也得慢慢学会如何谈论“过去”。(经济观察网)

编辑:苏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