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23”洪灾中,长沟镇干部群众遭受了重大损失,浴火重生的天竺山镇,改变的不仅是灾后重建的一个名字,也寄托着人们对这片土地未来的希望。街道村群众韩文启,曾担任多年的村干部,从1987年着手经营的小商店在洪灾中化为乌有,损失20多万元。经过天塌地陷的心理挣扎后,他积极参与镇上统一组织的征地建房工作,新办的小商店近日也在移民小区红火开张。
东坡村群众吴智安、陈义林,过去曾在外地煤矿、金矿务工,每年收入近两万元。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园前后,镇上组织举办农家乐厨艺培训,包村部门确定对每个农家乐补助1万元开办费用。他们便回到家乡带头办起了农家乐,每年仅此一项家庭收入两三万元。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过去在外打工,家里顾不上,权益没保障。如今,守着个农家乐,赚得也比漂泊在外多得多啊!”
龙潭村、金盆村是杨地镇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两个村共同的突出特点,一是特色产业明晰,二是村容村貌整洁。镇党委书记任建宏深有感触地说:“工作推动靠镇村干部,工作落实靠农民群众。干部的工作做到位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了,要做的事情就会进展顺利。就拿新农村建设来说,不论是特色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每10万元的投入,都会带动群众至少80万元的投入。”
因地制宜——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宏观方面讲,目标一致,就是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微观方面看,殊途同归,就是每个村实现小康的道路未必一样。山阳县5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立足各自村情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建设,促使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加快、村容村貌不断改观、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小河口镇红星村自身资源禀赋并不占优势,村上主动与县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系,自愿充当人家的原料基地。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这一框架下,村上近年来先后投入140多万元,建成了千亩良种核桃科管示范基地、500亩黄姜基地、百亩林下套种魔芋基地、万只林下养鸡基地。村党支部书记田学友介绍说,村上建起了核桃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业合作社,设定相关产品最低保护价,保证农民遇到市场低谷不受或少受损失。村上还把300亩集体板栗园经营权发包出去,每年仅此一项可有1.6万元的集体收益。
色河铺镇陆湾村的九眼莲曾作为晚清宫廷贡品久负盛名,但长期种植面积只有上百亩。近年来,村上精心打造这一产业品牌,将基地面积扩大到1000亩,仍然供不应求。村上拓展开发视野,下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通过招商引资修建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游泳池和800平方米的垂钓池。临别时,村干部对我们说:“欢迎你们明年暖和的时候再来。”可以想象,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节,去陆湾村垂钓、游泳、采莲,将是何等惬意。
杨地镇金盆村依托地处两省三县交界的独特区位优势,紧抓月亮洞、金钱河百里长廊旅游景区的开发机遇,着力对重点部位进行提升打造。镇村干部如此总结经验:一是把握了“绿色文化引领发展、基础设施助推发展、产业开发主导发展”的主题,做到了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二是努力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动员干部群众凝聚发展共识,激发了共同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积极性。
山阳县委书记李吉斌表示,县上将坚持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扶贫贴息1.5亿元,落实部门帮扶资金2500万元、水泥5万吨,整合产业发展资金2200万元,继续抓好每镇两个示范村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民居环境、社会事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布局上向旅游景区沿线安排,优先向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安排,全县每年建设新农村示范村50个,同时在今年的新农村示范村中选取10个左右的样板村继续巩固提高,确保通过4年努力,促使农村产业大发展、基础条件大改善、农村面貌大改观、群众生活大提高,和全省全国一道在2020年同步建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