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康璐觉得比较 “纠结”的是,2004年的上海物价,衣食住行,除了名牌衣服红酒之外,都比澳洲便宜,只要你不是隔三差五的买衣服化妆品,同样收入,日子过的要比澳洲宽松的多。但是现如今,上海的物价已经全面超越了澳洲。
“90后”
第一份工资以“透支”告终
关于 “90后”——刚刚开始参加工作的职场新一代,流传着两个经典的段子:“70后”说:“工作狂基本都是我们。 ”“80后”则笑侃:“我们,拒绝加班! ”“90后”很淡定:“我们,拒绝上班。”另一个关于消费,踏踏实实的“70后”说:“我们有存款”,买房、买车“压力山大”的“80后”则很无奈:“我们有负债”,“90后”们:“我们有老爸! ”在消费观念上,“90后”享受“活在当下”的滋味,他们舍得花钱、甘当“月光”,主张个性化消费,而不再盲目追随大牌,物价飞涨的时代,他们的第一份工资少有结余,不透支已是万幸。
故事
第一份工资:花在购物、就餐、聚会上
今年6月,90年出生的王磊从一家大专院校毕业,找工作那会儿,证券与期货专业毕业的他毫不犹豫地投身金融行业,目前任职于徐家汇的一家证券公司。“当时主要考虑到离家近,小区门口有辆班车,30分钟就能送到徐家汇,所以刻意投简历找到了这家公司。 ”
王磊的第一个月工资到手2200元,家底殷实的他似乎对于薪水多少不以为意,“交金、税收什么的很复杂,根本搞不清楚税前是多少钱,只知道拿到手的数目。”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按照底薪加绩效工资计算,第一个月都在接受入职培训,因此薪资可能相对较少,但之后的工资收入会随着客户及业绩的增加而增加,估计到手能拿到三、四千块钱。
王磊第一个月工资主要花在了购买服饰、就餐、聚会上,“买了套西装就花了2000多块钱,好在是拉信用卡的,等于能用两个月的收入来还款,多出来的钱都用在吃饭、聚会上了。 ”
和许多“90后”一样,王磊第一个月的工资以透支告终,好在之前实习时有些积蓄,收入水平目前并不高的他仍然能勉强自立,“工作后,我会在下班时买些面包、水果回家,但并没有交‘饭费’给父母,他们也不缺这点钱。
第一份工资:不够买一件化妆品
“90后”Suki是个典型的 “富二代”,老爸是山西煤老板的她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Suki看来,有个“牛爸”就意味着有了一份好工作,因此直到6月份,当其他同学的工作都已落实,Suki才想起要去公司实习,谁知,“牛爸”能搞定国有企业,却搞不定外资银行,所有外资银行六月份都已招到了实习生。
无奈之下,煤老板托关系把女儿“塞”到了基金公司,谁知一个星期不到,Suki就开始嫌弃事情琐碎又繁杂,“牛爸”再次和基金公司老总打招呼,要求减少工作量。谁知,一个星期后,无所事事的Suki又开始抱怨“事情少,学不到东西”。“牛爸”第三次出马,要求给女儿适当增加工作量,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她仍未通过考核。
公司规定,过了考核才能按正式员工计算公司,悻悻离开的Suki只是拿到各项补贴总计500元,甚至不够她买一瓶高端护肤品。
记者手记
第一笔收入正在“模糊化”
在策划“人生第一份工资”的选题会上,记者们原来的想法是通过首份收入的用途,比比物价、比比收入水平、比比生活质量,但随着采访人物的积累,我们发现经济问题背后属于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被挖掘了出来——一个经济话题更像是文化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