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文/图 见习记者 董楠 陈波) 蜜蜂帮他致富
“时下花儿开的正浓,它们‘忙’起来了,我也跟着忙。”周希来憨厚地笑着,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小伙伴”的喜爱。
家住山阳县牛耳川镇赵坪村的周希来,因养蜂喜上眉梢。2008年周希来由于腰间盘突出在家休养,借着这个空闲,在镇政府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政策的号召下,他主动参加县上组织的养蜂培训班,摸索养蜂技术,从去年3月份开始一心投入到养蜂中,成为牛耳川镇街道村养蜂第一人。去年他首次成功试养了60多箱蜜蜂,纯收入近两万多元,成为牛耳川镇林下养殖示范户。“天天与蜂相伴,我早已经把它们看做娃一样对待。”周希来说,像我这么个年龄,村上大多数的人都出门打工了,但我觉得那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在外打工干的都是透支身体的体力活,早晚都是要回家的。更何况养蜂投资小,风险小,收益较大。
周希来原先居住的姜西坡上原有12户人家,由于地处滑坡体,12户村民陆续搬迁到山下交通便利的地方,空无一人的村庄就成了他的定点“养蜂场”。记者一行在姜西坡上见到周希来的60多箱蜂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蜂儿成群地围着核桃树飞舞盘旋。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蜂箱内部结构,周希来娴熟地打开蜂箱让记者看他养的蜜蜂。“一个蜂箱有上万只蜜蜂,里面都有一个蜂王,一箱蜂能产10多斤糖。”周希来说,蜂蜜不愁销,一斤能卖40多元,今年估计会更高一些。“蜜蜂是有灵性的,刚养的时候经常被蛰,它们现在都认识我了,不会再蛰啦。蜜蜂很是伟大,一生都在劳动。蜜蜂的责任是把蜜采好,我们养蜂人的责任就是把它们养好。”周希来笑着说道。
希望做出品牌
想要养好蜂,技术是关键。周希来告诉记者,虽然养了一年多时间,但他目前也只掌握百分之七八十的技术。养蜂最担心遇到两种虫害,一种是专吃蜂片的棉虫,一种是专吃糖蜂的大蜂。所以一定要坚持每天管理和清扫,做好病虫害的防疫工作。在整个养蜂过程中,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就给县里的养蜂专家打电话进行咨询。牛耳川镇地处县城西南方向,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青山绿水,阳光充沛,植被茂盛,所以蜂蜜营养价值高,可是没有品牌商标,市场辨识度不高。周希来说,“养蜂是个良心活,有些市场上卖的蜂蜜不纯,就是掺糖的缘故,纯蜂蜜看起来透亮,粘质度高,喝起来透着一股清香。”
牛耳川镇镇长董经国告诉记者,为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林下养殖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镇政府组织农户参加立体生态养殖技术培训,并且对发展林下种植业或林下养殖业的示范户争取扶持资金5000元,调动农户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如今,在周希来的示范带动下,镇上有十几户村民自觉到他这里学习养蜂技术,而他也制作了30多个蜂箱,力争使自己的养蜂规模在今年发展到100箱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