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文/图 记者 吕丽霞 杨 鑫)他是一个70后,浑身散发出商洛人的憨厚与朴实,他也时尚前卫,骨子里充满了闯劲,能敏锐地从网络上捕捉商业信息。从一名普通工人到生态农业公司经理,杨海峰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付出,最终会得到回报。
不安份的青年
1989年,15岁的杨海峰通过招工成了原商州区金属化工厂的一名冶炼工人。最初,带着当工人的骄傲和满心的新奇,他整天在工厂里学习各种技术,认真的工作。
时间长了,面对轰鸣的机器,灰暗的厂房和日复一日重复劳动的师傅们,最初的新鲜感渐渐退却,工作之余,杨海峰经常坐在那些冰冷的机器房,望着外面湛蓝的天空,他就想,这样的日子死呆呆的没有生机,一眼就看到头,挣的工资也难以养家糊口,还不如自己出去闯天下,说不定还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呢!
1994年,杨海峰从化工厂下岗了。在外地打过工,后来又回到商洛跑过三轮车、卖过水果、贩过天麻,这些小生意都是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有赔有赚,却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坚定了他经商当老板的信心。
2000年,杨海峰开始进军建筑行业,做楼房的防水处理。进入这个行业,他才深深地体会到了建筑行业的辛苦。防水处理在整个楼房建筑上虽只是一个小环节,却至关重要,他刚入行的时候,没有信誉度,建筑公司不敢也不愿把活儿交给他做。第一年,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商州城的工地,一次次地上门推销材料,拉生意,自行车跑坏了,嘴皮子也快磨破了,一年下来,他只谈成了三单生意。三单生意只花了一个月就干完了,还赚了1万多块,这些钱相当于当时一个干部一年半的工资,杨海峰兴奋极了,这行能做,有赚头。
防水生意一做就是十多年,渐渐地,他在建筑行业认识的人也多了,信誉也高了,很多生意就找上门了。杨海峰每天快乐地忙碌着,赚了不少钞票。后来,他发现自己在这行没法做了,由于时间长了,他和这些建筑公司负责人或是建筑商成了朋友,活儿做了,结账时对方跟他说,你的账先欠着,先给其他人结。就这样,少则一半年,多则好几年,他的账都结不了,杨海峰自己却抹不开情面讨要,账面是赚了不少,却拿不到钱。加之后来城里做防水的越来越多,杨海峰就决定转行。
这时,杨海峰拿出自己酝酿已久的计划,在城边建一个大的综合性的农业休闲园。在沙河子镇找了好长时间,因没有合适的地,不得不放弃了。但此时,他也给自己瞅出了一个好项目——养鸡。
养鸡厂的甩手掌柜
2007年,杨海峰在沙河子镇王塬村租了十亩地建养鸡厂准备与人合伙养鸡。最初却闹了个笑话,因为自己不懂,建养鸡厂时他请人专门预算了一下,对方告诉他投资六十万元就能建起,结果八十万元花光了,鸡舍还没建起来,后来正常运营时,他花了将近300万。杨海峰这才意识到,养鸡也是一个“费钱”的事。
养鸡厂建起来了,工人们发现,杨总和其他的养鸡厂老板不同,是个甩手掌柜,虽然养鸡的行行道道他都懂,却从不动手,具体的事务都由技术员来管,他只是偶尔到鸡厂看看,闲暇时间就上上网、看新闻、和一帮生意上的朋友聊天。只有到要卖鸡蛋的时候,他才出现在厂里,但厂里的工人却把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他的鸡蛋,每次都能走赶上好价钱。
2008年7月,喜滋滋地办起养鸡厂,市场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社会上疯传鸡饲料里含有三聚氢铵,一下子鸡蛋滞销。当时杨海峰的第一批鸡刚进入产蛋期,8000只鸡每天产近800斤鸡蛋,不到十天,三间房的仓库就快堆满了。看着仓库里的鸡蛋一天比一天堆得高,工人人心惶惶,看见他就问,杨总,这样养下去咋办哩?杨海峰心里也着急,但他却在人前不露声色,鼓舞他们:“市场归市场,你们的任务是把鸡喂好!”背过他们,他就坐在办公室里不停地打电话,联系以前认识的客商,每天打得电话发烫也不敢停手。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鸡蛋销路开了,他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鸡蛋销了出去,虽然每公斤比以前少卖了1.6元,但最后一盘账居然还赚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