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王 玲)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商洛的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栽培规模突破一亿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为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和生产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供广大食用菌工作者和生产者参考。
一、栽培种类应多样化:商洛市食用菌栽培种类主要是木耳、香菇、平菇三大类,占总栽培规模的90%以上,其它珍稀菌类栽培规模甚微,栽培种类单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及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对珍稀菌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应巩固已有的优势菌类,积极发展珍稀菌类(白灵菇、杏鲍菇、草菇、双孢菇、茶树菇、姬菇、金针菇等),形成多菌类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栽培模式应集中化:发展“百万袋”生产模式,即以行政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元,依托一个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设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式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的生产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菇管理),促进食用菌产业升级提档。
三、栽培技术应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食用菌产品也不例外。要保证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即生产技术必须标准化。从生产场地、原料、菌种、生产过程及消毒等环节严把技术关,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四、栽培基质应代料化:充分利用当地的农林废弃资源(农作物秸秆、桑枝、板栗枝、苹果枝及林木修剪枝)和菌糠为栽培基质,开发多级利用发展食用菌生态循环产业,加大对适用品种、基质配方、栽培技术研究攻关的力度,保护林木资源。
五、产品营销应企业化: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培育建设食用菌专业市场,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培植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健全“科研+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千家万户的生产相结合,拉长产业链,规避市场风险,增加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