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塬上盛开的牡丹花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赏
图为今年春夏之交夜村镇312国道旁盛开的牡丹花
商洛日报讯(文/图 记者 王 涛)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称。牡丹的根皮在中药中叫丹皮,是具有清热化瘀功效的良药。牡丹在中国大约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商洛地处秦岭腹地,是南北气候的交汇之地,素有“南北植物荟萃、生物物种资源库”之美誉,也是牡丹的原生地之一。多年以来,我市群众广为栽植牡丹,主要以丹皮药用为主,由于受市场等因素影响,栽植面积变化较大。
牡丹花开富农家
每年清明节过后,312国道商州夜村段两边的牡丹花成片开放,大片白色花朵在绿叶的陪衬下,点缀在国道两旁,形成了靓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赏。
何先生是夜村镇312国道旁的牡丹种植户,他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夜村镇及附近村民就开始种植牡丹,村民们有30多年的种植经验,大家种植积极性较高。发展到现在,沿线川塬地带的夜村、原张村镇东区域集中连片的牡丹种植面积已有万亩以上。“前些年丹皮(牡丹根皮)市场价格比较好,每斤混装货价格能卖到12元以上,1亩牡丹园可产丹皮1500斤,销售收入就有1.8万元,按照牡丹5~6年的成熟期,每亩地年收入可达到3000~3600元。”何先生说。何先生称,近几年,由于牡丹市场价格不景气,每斤混装丹皮仅能卖到7~8元左右,价格降低了近三成,加上采卖牡丹籽增加收入,亩均年收入达到2000多元,即使这样,种植牡丹的收入也比种粮要高许多。
在商南县城关镇瓜山村,眼下正是油用牡丹盛开季节,吸引了很多人前往踏春观赏。“美了山村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更看重的是能给我们带来收益。”村民张平安自豪地向记者说到。瓜山村支部书记陈家升介绍,以前这里的农民就有用牡丹根做药的传统,但是因为它的生长周期太长了,好些人都不愿意种,顶多在自家院子里栽几棵看花。近年来,通过科技知识的普及,很多村民都知道牡丹籽还能榨出油来,而且还能吃。他还介绍到,5年生牡丹籽亩产量达300公斤左右,是国产大豆的2至4倍。油用牡丹籽含油率在22%以上,高于国产大豆18%的含油率。而且牡丹一年种多年受益,不用每年播种,省工、省时、节约成本,可以说是“铁杆庄稼”,所以很多农民对种植牡丹的积极性很高。
做大产业正当时
近年以来,我市对牡丹特色产业发展全面调查规划,大力发展油用、药用牡丹,牡丹产业正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新建牡丹繁育基地10余处、280多亩,预计产苗量超过1000万株,新建油用牡丹试点示范基地10余处、400余亩,全市牡丹栽植面积发展到1.6万亩。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2个,成功开发了牡丹油等产品,试产投放市场颇受青睐。据了解,全市规划到2020年发展油用牡丹基地30万亩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牡丹市场前景广阔,药用、食用和观赏市场需求大,夜村、张村等商丹区域内群众种植积极性较高。随着我市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唱响,旅游市场日趋成熟,发展牡丹产业将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增添浓重的一笔。不少市民认为,我市目前正在打造商于古道文化旅游项目,如果在沿线打造一条牡丹园,这一定能将牡丹的使用、观赏价值最大的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