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黄 博)小时候,每逢过节,母亲都会泡上一些黄豆,做豆腐。先将黄豆中的土石子、烂豆瓣拣净,用笊篱将黄豆淘洗干净,于头天晚上用净水浸泡至第二天早晨,洗净石磨开始磨豆浆。磨黄豆,可用大石磨,亦可用小石磨。大石磨需一人或二人推磨,小石磨一人足矣。把泡涨的黄豆磨成豆浆后,装在木桶、木缸等容器中稀释成汁状,然后找一大木盆(直径约1.2米或更大),架一特制井子形木板架,将一把竹筛平放在木板架上,再将用细纱布做成的过滤袋放入竹筛中,将稀释的豆浆装进过滤袋,用手揉、挤压,使豆浆汁流入木盆。然后,将过滤袋中的粗豆渣倒出。粗豆渣不可浪费,炒熟后,与玉米糊汤同吃,味美可口。
过滤完所有的浆汁后,将浆汁盛入大锅内烧开。烧开后的豆浆,就可以喝了。将烧开的豆浆舀入木盆内,晾到微温时,根据豆浆多少,兑入适量酸菜浆水,这叫“点豆腐”,又叫“点浆”。等几分钟,再点一次,一般点一到三次即可。后来人们用石膏点浆,豆腐嫩滑(大约30斤黄豆的豆腐只用半斤石膏)。一般点浆后30分钟,待豆浆全部变成豆腐脑后,即可扎包豆腐。在一专用木架上,放一筛子或专用木箱,面上铺一大块白纱布,将已点清的“豆腐脑”倒进白纱布上,将白纱布四周卷起覆盖住豆腐脑,放一块木板压在上面,接着将一扇小石磨放于木板上,将豆腐脑压实,过滤出豆腐脑里过多的水份。两个小时后,白嫩嫩的豆腐就做好了。简单的吃法,是切上一块,蘸上辣子酱,吃着满口香。比较传统的吃法,就是小葱拌豆腐。
随着社会的发展,豆腐的做法翻新,吃法多样,可不管咋变,我独爱老家的石磨豆腐。